過海三隧道的收費定位 - 信報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提出考慮調高紅隧收費以減輕財赤。其後,政府消息人士強調,主要動機是紅隧擠塞問題困擾多年,加價方案是為了拉近三條海隧的收費差距,吸引更多車輛轉用西隧,平衡流量。 財爺是為了駕駛者好,還是向他們祭旗呢?抑或只是項莊舞劍,志在消費稅?紅隧多年來不斷提出加價以紓緩擠塞,但只曾在九九年時才成功調高私家車和電單車收費,一直被立法當局認為會影響民生予以否決。紅隧加價對社會整體是利還是弊? 筆者認為首先要考慮隧道的定位。運輸是工商業的血管,貨運業正面對重大危機。政府委託顧問公司GHK制訂的「香港港口規劃總綱二○二○研究」報告顯示, 降低陸路運輸成本是促進香港港口未來發展的首要任務。中文大學網際物流研究中心今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以海運為例,珠三角的廠商經香港轉運貨品的成本,較在 深圳鹽田出入口昂貴一成多。兩者的碼頭處理費相距不太大,最大的成本差距在於貨車運費。經香港出口的貨車運費為三千多元,而經鹽田則便宜六成。去年的麥肯 錫(McKinsey)的研究報告也同樣有這樣的結論。 另外,根據統計處在去年四至六月的自僱人士就業情況調查,當時香港有二十萬 七千自僱人士,每月收入的中位數只得七千元,比整體就業人口低近三成。而調查亦顯示,自僱人士在自僱前的最後一份工作每月收入中位數有一萬零五百元,假設 受訪者是誠實可信,自僱者的生活處境並非改善了,而是向下流動。而在自僱人士之中,最多工種便是運輸業的司機,有近三成。運輸成本直接影響到低下階層市民 的生計,而他們生計受損便會間接轉化為失業甚至綜援個案。 不單如此,油價高企,佔整體運輸行業的生產成本約一成的燃料成本當然水漲船高,影響運輸成本。加上本地燃油市場有聯手壟斷之嫌,營業車油價位列全球前列。特區政府應該協助業界降低運輸成本,當局少不了面對降低燃油稅的訴求。 在使用過海隧道方面,運輸成本並非只是隧道費用,亦包括時間價值。時間就是金錢,舉例說,一家工廠可能因為擔心交通擠塞而預留更多交貨時間,甚至趕貨。因此,行車時間不確定自然會轉化成營商成本。
加隧道費不應一視同仁
因此,筆者認為,隧道費的增加不應一視同仁,私家車可以增加,但貨車隧道費卻應該保持低廉水平。西隧在貨車過海隧道的市場佔有率只可說是「雞肋」,不足 一成,而二○○三年不同種類的貨車流量和一九九九年比較,更下跌三成至六成不等。相反,紅隧的貨車收費「凍結」收費數以十年,仍然收取十五元,市場佔有率 超過一半,因此,應該順理成章將紅隧定位為營業車過海隧道,隧道費維持不變,反而西隧應降低貨車的隧道費,吸引貨車轉行西隧。 另一 方面,二○○三年紅隧每日有四萬六千萬私家車架次使用,而隧道費高一倍的西隧也有二萬一千萬架次,兩隧在私家車流量的差距並沒有貨車般那麼嚴重。私家車使 用過海隧道經濟效益不大,理應以財政方法鼓勵市民多用公共交通工具,亦減少空氣污染。因此,大幅增加私家車的紅隧隧道費是合情及合理做法,若然令西隧隧道 費減低,私家車便有很大動機轉用西隧。 接著的問題是,現在過海隧道的市場結構能夠容許這些定位嗎?當然不能。 西隧的設計用量每天應達九萬架次,不過卻在錯誤規劃之下,遠遠達不到這個流量,最高流量的年份也只是四萬二千多架次的二○○○年。通車七年的西隧累積蝕了 近五億元,而西隧在未來二十年專營權內,每年有三億元以上的盈利才可以還清六十一億元的負債,遑論任何盈利。二十個月前的前一次加價之後,經營利潤只達到 一億多元。西隧為求增加收入,不惜犧牲數個百分點流量,亦放棄了疏導紅隧的經濟任務。 雖然不斷有批評指西隧應該減隧道費吸引更高車 輛使用,但根據西隧的研究及試驗,加價至現水平可以增加收入。在七月加價前,今年頭半年的每月平均有三萬九千多架次。不過,經過兩個月的「不適應期」後, 據傳媒報道,流量在九月已經回升至這個水平。然而,據筆者所知,現水平已是極限,隧道費再調高也無助收入增加。
三隧各有不同環境條件
很明顯,紅隧若加價,西隧及東隧為求增加自己的利潤,也會跟隨,無助縮窄收費差距。事實上,解決西隧扭曲經濟性的收費問題,西隧應該減價來找回它在整體 隧道配置的應有位置。三條隧道受制不同的既有及環境條件,利益有深層衝突,根本不易進行協調。將三家隧道公司的利益一致化是平衡流量、疏導擠塞的最有效途 徑。如果紅隧及西隧收費一樣,更可以實施單向收費,加快流量。 其中一個將三隧利益一致化的方法便是由政府成立控股公司,向三家公司 作出收購建議,由獨立第三者作財務估價。至於融資方案也可從長計議,可以公開招股,亦可以發行債券。在低息環境下收購以高息融資的西隧理應有利可圖。然 而,這個方案很易在政治上被評為公有化私營企業,與公共事業機構私營化的趨勢背道而馳,不利以商業模式運作。 第二個方案是由三家公 司合組新公司,將資產注入新公司。據筆者所知,只要符合經濟原則,財團的意願不是一個問題。不過,完成收購後,新控股公司便可以調節三條隧道的收費。這個 方案,估值的商討會非常困難,不易作出仲裁。另外,政治上,這方案亦會令人擔心,新控股公司有壟斷過海隧道的力,卻不一定以疏導擠塞為心,對整體社會利益 「有力無心」。因此,政府可能需要在法例上限制新控股公司不能隨便加價,同時,政府亦必需容許財團有一定程度的加價權力,否則紅隧隧道費若不能調高,將不 會吸引到財團投資的興趣。 要將三隧平衡流量、疏導擠塞,降低運輸行業的經營成本,考驗政府的執政意志及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