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市場「肥上瘦下」 - 信報其實統計處有一個更廣泛的薪酬指數,叫做就業人士平均薪金指數。最近經濟有增長的勢頭,今年第二季名義及實質就業人士平均薪金指數都比去年同期 上升。不過,奇怪的是,工資指數卻不升反跌。和去年六月沙士肆虐期比較,今年第二季名義及實質工資都下跌,在涵蓋的五個行業中,工資上升的行業只有二個, 分別是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以及個人服務業。若再細看更細分的行業類別,紡棉紗及梭織棉布業、印刷出版業、快餐店業、貨櫃裝卸及貨櫃租賃服務業、 地產租賃業的跌幅都超過百分之四。 為什麼工資及薪金指數背道而馳呢?
工資和薪金是不同概念
工資(wage)和薪金(payroll)是不同的概念。工資可以看為僱員的保證工資,即是僱員在正常工作時間內賺取的人工,包括基本工資及其他經常性 及保證發放的津貼及花紅。那些超時工作所得的收入及非固定發放的花紅就包括在就業人士平均薪金總額內。至於薪金,是將某一行業所有就業人士賺取的收入,計 出平均數成為各行業的就業人士平均薪金指數。粗略來說,可以看為企業花在員工的平均開支。 有趣的是,薪金指數上升,並不意味著薪金 上升。舉一個例子,二○○二年第二季運輸、倉庫及通訊業的名義薪金指數比上一年同期上升百分之一點五,統計處當時解釋,部分原因是過去一年電訊機構裁減薪 酬較低的初級僱員,使薪酬相對較高的員工比例上升。同時,若一家企業削減薪金支出一成,同步削減一成員工,薪金指數會維持不變。 可見,薪金指數不能反映香港企業在後泡沫期內的整體薪金支出有沒有大幅下跌。反之,香港就業市場過去經歷的可能是:很多職位保持不變,但輔助性的員工被裁減,整個行業的薪金指數出現上升壓力。也可以說,保留職位的員工兼顧被裁員工的工作量,甚至略為加薪以作補償。 因此,薪金及工資統計數字都不能將這個調節情況反映出來。打工仔面對兩極化的處境,一是增值,面對大幅調升的工作要求,收入保持或微升;一是邊緣化,面對降職甚至失業問題。
專業人士薪金指數上升
再讓我們看看經理級與專業僱員薪金指數。奇怪的是,統計處採用的中文名稱非常混淆。雖然都稱為薪金,這級別的薪金(salary)概念和一般僱員的薪金(payroll)概念不同,反而和一般僱員的工資(wage)概念相近。 經理級與專業僱員薪金指數有兩個,第一個是薪金指數(乙),主要用作量度因一般「加人工」、工作表現良好和隨年資而增薪的薪金變化。二○○○年六月的名 義薪金指數(乙)為一三三點二,到二○○三年六月為一三六點三,上升近百分之三。第二個是薪金指數(甲),同一時期的名義指數由一二一點九下跌近百分之四 至一一七點三。兩者有什麼分別? 很簡單,薪金指數(乙)只包括連續兩年均留任同一公司及同一職位的僱員,也就是說,不包括新招聘職員。而薪金指數(甲)則包括新招聘及新晉升職員的薪金。 於是,在香港近年的經濟環境下,新招聘及新晉升員工的薪金通常較現職員工低,因此薪金指數(甲)較準確反映企業真正願意付出的薪金水平。 和九七年泡沫高峰時比較,即使是薪金指數(甲)也錄得升幅【表】。 可見,後泡沫期的中層經理及專業人士薪酬仍然在上升中,由於這級別的僱員失業壓力不算嚴重,經濟結構調節的壓力轉化為嚴苛甚至不人道的工作量。 薪金指數迷思.二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