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及薪金指數背馳的迷思 - 信報


  署理政府經濟顧問茅以麗公開表示,相信工資已經見底。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常任秘書長張建宗更公開呼籲企業,按市場情況調整工資。香港的低工資問題 是否否極泰來?坊間積非成是的說法是,香港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面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工資大幅下滑,現在終於見到曙光了。這是實情嗎?

   一般傳媒採用包括外籍家庭傭工在內的就業人口月入中位數作港人工資指標。在二○○四年第二季為九千五百元,比去年同期下跌四百元。不過,筆者認為,不包 括外籍家庭傭工的數據更有啟示性。在這個較「本地化」的就業人口中,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在二○○四年第二季為一萬元,和去年同期持平。

   而事實上,統計處進行很仔細的調查,追蹤香港人收入的趨勢。統計處的薪酬調查將香港僱員分為三個級別,分別為督導級及以下僱員、經理級與專業僱員(高層 管理人員除外)及高層管理人員。統計處認為蒐集高層管理人員的準確薪金比較難,所以只定期進行前兩者的工資水平調查。

 

整體名義工資無變化

 

   督導級及以下僱員以下簡稱一般僱員,在金融風暴後,工資調整了多少呢?以一九九二年九月為基數一百的話,到九七年九月香港泡沫經濟高峰期,整體實質工資 指數(即扣除物價指數影響)為一○四點五,而各行各業的實質工資指數在一○○點八到一○九點一之間。到今年六月,整體指數為一一七點二,各行各業的指數在 一一四到一二五點二之間,不跌反升!

  如果我們從跨國企業的角度看工資,他們看重的並不是某一工資水平的購買力,而是某一時刻各地工 資水平的比較,因此他們不太理會當地物價變動。那麼,不扣除物價指數的名義工資指數又如何呢?二○○四年六月的整體名義工資指數為一四六點五,和九七年九 月的一四七點三比較,根本沒有回落。

  工資指數希望反映的是,同一份工作的工資有沒有隨時間而變化。於是,統計處要確保接連兩次統計期的工作時間及職業結構保持不變,只純粹反映工資率的變動。即是說,一份工作每日八小時,改為每日十小時,工資雖然不變,但工資率便下跌(跌幅達兩成之多!)

 

以工作時間調節工資

 

   一個崗位的市價在後泡沫期並無調低,原本職位的工資率仍然不變,甚至上升。例如工資指數可能反映銷售經理的職位薪酬持平,但一位原任銷售經理的打工仔, 被裁後沒法找回這份職位的工作,結果降級當前線的營業員。在後泡沫期,那些所謂助理經理或助理主任都變得不必要的,裁掉後,有關工作由經理或主任處理便 可。只是能夠受惠的只是少數人,他們兩個人做三個人的工作量。因此,工資指數上升,但大多數打工仔收入卻下降,因為那些員工被裁掉後,不能回復以往的崗 位,而重新入職的職位級別以及薪酬比以前下降。工資指數不能反映,亦沒有啟示能力。

  後泡沫時期,香港就業市場的調節是來自削減崗位 的數目,因此職位空缺在減少。泡沫期就業市場中,港人能力不需提升亦自然(不論在舊機構或新機構)晉升,但後泡沫期卻相反,沒增值的員工會自然降職甚至失 業或就業不足。可見,香港人力市場並非以工資來調節,而以工作時間(就業不足或超時工作)甚至就業機會來進行。

薪金指數迷思.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