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道連接廣東——南環線新思維 - 信報


  九鐵計劃斥資近一百億元興建九龍南環線,將東鐵尖東站和西鐵南昌站連接起來,聯成一個U形的「笑容」,最快可以在○八至○九年綻放。九鐵原定在廣東道建中途站,但在今年三月宣布,因不符合商業原則而放棄興建,南環線成了破相的「扁咀」。

  九鐵最初的廣東道站方案,建議拆卸及重建兩幢商業大廈,九倉認為不切實際,因為補償額高達三十億元。

  九鐵主席田北辰公開質疑「吊起來賣,受損只會是乘客」,九倉大表冤枉,資料提供變成「超高報價」,反建議在地底興建廣東站,補償費用降至六億元以下。

   從個別傳媒報道的九鐵內部評估數據,連同建造成本約十多億元,廣東道站的總成本約二十億元,每年有關車站的營運成本五千萬元。棄建廣東道站,每日客量只 減少一萬多人次,只令鐵路的回報率下降百分之一。即使沒有廣東道站,人流始終會用附近的尖東站,人流用「雙腳」,十分鐘便走到廣東道。乘客的便利感其實是 很昂貴的,他們不願出資。

  然而,中港城客運碼頭的出入境客運,星光大道所帶來的旅客人流,新建住宅樓宇落成後的社區需要,再加上作為一個重要購物區,廣東道的交通擠塞問題只會日益嚴重。即使沒有廣東道站,該處仍然維持頻繁的交通。

  現階段在傳媒中流傳的數據還不能作準,而「兩九」若謀求雙贏,理應將成本造價降低。不過,問題的核心或許不在造價的差距,而在思維距離,他們一直認為無法分享對方因建新站所增加的額外利益。

   廣東道站存廢決定在即,解決之道要跳出原有思維。跳出的第一步是,如果造價真的很高,意味著乘客的便利感不能以平價方式提供,否則何人作出經濟補貼呢? 然而,撇開其應有的社會功能不談,單從商業角度來看,九鐵為何不能將廣東道站票價訂價高一些,為乘客提供一個選擇?根據運輸署二○○二年進行的交通習慣調 查結果顯示,無養車的市民覺得上下班時的交通時間價值,平均每分鐘值五角。也就是說,對一般打工仔來說,十分鐘的交通時間價值五元,在廣東道站的人流來 說,價值可能更高。

 

提供優惠吸引人流

 

  即使是高票價,商戶當然會提出各種購物優惠 或補貼,以保障或吸引人流。因此,九倉或╱及商戶可以推出優惠計劃,仿照停車場給予商場顧客優惠的做法,只要在商場消費超過某一個數額便可以享有折扣,折 扣額甚至可以高達九折,甚至免費。不願付出額外車費及消費額的乘客,選擇由尖東站步行到廣東道,沒有參與廣東道站的投資建設。這種安排根據商業原則,如實 反映各自的經濟利益,公眾的便利也不會因為商業機構之間利益分配不勻而被犧牲。

  第二步是更深層的問題。讓我們拉闊視野。針對來往內 地及本港的商務旅客,港府計劃興建連接香港至廣州的區域快線,由香港到廣州只花一小時,再轉駁武廣快線,到武漢只多花四小時。香港的終點站仍在商議,但政 府傾向將終點站設於市區,包括紅磡、西九龍或尖東站。然而,為何不在廣東道呢?據聞九倉有意重建廣東道物業,那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作出規劃,將廣東道站建成 區域快線及接通東、西鐵的最大型香港鐵路總站,亦是香港的文化地標、連接廣東以至融合內地的基建地標。

  一直以來,香港集體運輸系統的目的是將人流送去人們的目的地,車站聚集太多人是一個頭痛問題,因此一直不鼓勵「集」,只鼓勵「散」;只有「流」,沒有「留」。只想乘客「快閃」,逗留短時間,因此地鐵沒有洗手間,沒有悠閒,更不會有文化活動。

   哈佛建築設計學院的庫哈斯教授(Rem Koolhaas)形容亞洲的所謂「國際都市」為「通屬城市」(Generic City)。這個模式的都市一切「通屬」,一式一樣,摩天大樓、購物商場公式化,沒有歷史感(李歐梵二○○三《尋回香港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頁十六)。一個國際級城市應該有豐厚的文化歷史遺產,最明顯的便是火車總站。

  歐洲人可說是最懂得保存文化遺產的民族,古舊建築物和博物館是他們引以自豪的景點。例如瑞士的火車總站建築物雖然一直有擴充及修葺,但仍然保留本身的建築特色和氣派。

 

重新組裝舊火車站

 

   香港卻一味將自己定位為購物天堂,從不好好保存歷史建築物。蒸氣火車年代的尖沙咀火車站在一九七八年被拆卸「肢解」,鐘樓留在天星碼頭,六枝羅馬式石柱 搬到尖東羅馬廣場,大吊鐘放在火炭九鐵總部大樓內。建築署計劃二○○六年「物歸原地」,何不將古舊火車站保留神韻,讓尖沙咀鐘樓在廣東道站重現光輝,更擴 大規模,發展為舊建築的新地標?

  在已成熟的人流支持下的香港鐵路新總站將帶來龐大的商業利益,「兩九」以合營的身份,理應各得其所,大眾可得便利,香港亦提升文化水平,這才是三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