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城帶動港經濟再騰飛 - 信報深圳向香港提出共建雙子城,雙方正討論發展河套區方案,但雙方「雞同鴨講」,再次顯示香港政府的不濟事,或許要開設一個「副局長」職位,以便「責可旁貸」。 香港政府在工業界建議發展邊境工業區的壓力下,向立法會呈交文件,幾乎否定發展河套區的可能。文件指出,落馬洲河套區近四分一泥土受到污染,「三通一平」的基礎建設投資巨大,又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云云,河套開發方案「百害而無一利」。 筆者相信,核心問題是政府擔心工業界「項莊舞劍,志在沛公」,河套工業區建議真正的目的是輸入外勞。在香港失業問題嚴重之下放行這個建議,確實是吃力不 討好,必定會被民粹議員及政客大肆攻擊。平情而論,工業界口中所說的發展高增值工業,卻始終盼望利用內地大量勞動力,無可避免地會影響本地勞動市場。因 此,用邊境工業區來吸引工業回流,以解決本港低技術工人失業問題之議,在經濟上不可行,政治上也不切實際。
港府邊境規劃思維落伍
正如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所說,香港的規劃思維非常落伍,只視邊境為一個除了過境通道以外別無用途的隔離區,看不到邊境可以是一個有重要經濟策略的融合區。 而深圳智囊、深圳市社科院院長樂正所建議的方案是在福田保稅區、皇崗口岸和河套地區的約五平方公里土地上建立一個準自由貿易區,可謂「兩個特區之間的小 特區」。「小特區」採納適合兩地發展現況的法律及金融體制,製造一個將港深社會經濟制度及現況縮小差距的緩衝區,容讓兩地經濟及文化相互交融、滲透共生, 孕育一個開放式的產業地帶。深圳智囊建議,在「小特區」內,人民幣及港幣同時流通,兩地人都可自由出入「小特區」,但再過關便要出示通關證件。而深圳綜合 開發院研究員宋丁就形容「小特區」為深港經濟一體化的最佳橋頭堡、超級實驗田和最前衛地帶、內地和香港落實CEPA的首要實驗區和政策孵化區、深港兩城融 合的示範地區。 深圳政府就是構想利用河套區變相將深圳建成準自由貿易港。深圳甚至考慮將海關退至二線關,將一線關卡放寬,「只管人不管物」,同時收緊二線關卡,「管物又管人」,只在二線對貨品收稅。 有關建議由學者向去年七月來深圳調研的國務院調研組提出。廣東省委亦委託了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所組成一個課題組,研究珠三角城市定位與區域合 作,最近已經完成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二○○三—二○○四)》。報告同樣探討河套自由貿易區方案,更指出香港政府在這個自貿區內無須擔任投資者的角 色,更重要的角色是協調二地的基礎設施與制度安排,然後由私營部門以開發公司名義與內地一方合作。 港深融合的成功關鍵在於規劃,進 行城市規劃及大型基建項目時應該將兩地作為一個整體去考慮。如果深圳能夠落實《深圳市近期建設規劃(二○○三—二○○五)》,深圳在二○○五年本地生產總 值將達三千億元人民幣,相等於二○○三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兩成多;深圳在二○○五年總人口五百六十萬(以合法計),和香港融合會成為約一萬二千萬的城 市。而深圳在去年正式展開建設衛星新城計劃,在今明兩年重點建設四個衛星城,分別是新安中心城區、龍華新城、沙井新城、公明新城,其後可能再建設龍崗中心 城區、布吉新城和橫崗新城,形成「一市多城,眾星拱月」的城市格局。深圳市期望十年後,每個衛星新城發展到三十萬至五十萬人的規模,連帶周邊城區,每個衛 星新城每年會帶來一百億元本地生產總值。 深圳期望衛星新城能夠加強與香港、珠三角的經濟聯繫,然而,除了經濟貢獻之外,香港人力資 源結構失衡問題亦可以帶來轉機。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盧兆興前年便建議制訂策略,應該在深港或粵港間設立衛星城市,把將來龐大人口遷移內地。 而港府與內地政府合作提供便宜及港式環境的衛星新城,才是真正粵港融合的大方向。筆者根據盧兆興的初步構思,再加上自己看法,提出以下一些大膽的主張。
人口遷移必須自願
首先,要做到人口遷移,遷移的過程必須是自願性的。衛星新城的居住 環境必須港式化,甚至比香港一般住宅寬敞。香港人最珍惜的香港公共服務,包括醫療、房屋、福利以至教育必須作出安排。港人即使北上居住,但仍然保留公民權 利及享有同等水平的服務的話,人口才有可能大規模遷移。 房委會應該北上,協助興建衛星新城。房屋署應該將公共屋村租戶的租金津貼轉 化為租金券,公屋居民選擇到深圳衛星新城居住,亦可以持租金券轉化為現金,繳交私人住宅租金或供款。醫管局應該在這些衛星新城開設診所和醫院,原有優惠繼 續可以在內地享用。領有綜援的港人到內地居住的期限應該放寬,令這批人無須再在香港保留居所,安心領綜援到內地使用。兩地的教育制度應該作出啣接,令港人 子女在內地修讀中小學後,仍可以入讀香港的大學。 當低學歷的港人感受到居住在深圳衛星新城,無須犧牲任何香港公共服務,有需要時,亦可以隨時返港,那麼內地的就業機會、較低廉的樓價、便宜的生活費用以至寬敞的居住環境將成為港人北遷的強大拉力。 當香港低技術工人找到出路,而在內地配合下,高增值產業發展有成,香港經濟便有望再騰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