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減聘港人 盼CEPA扭乾坤 - 經濟日報


  政府統計處最近出版「2003年海外公司駐香港的地區代表按年統計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2003年6月2日,外資在港的「地區總部」共有966家,比上一年同期增加18家,再創歷來新高。

   外資在港設立公司統籌亞洲區的業務,除了用「地區總部」的形式之外,亦可以用「地區辦事處」。所謂「地區總部」,是指一個辦事處,有權統籌區內的其他辦 事處的運作及業務,而毋須經常詢問母公司。相反,「地區辦事處」雖然有權統籌,但須經常詢問母公司或地區總部。至於駐港的「地區辦事處」在03年中則有 2,241家,亦上升70家。

 

◆營商環境評價再惡化◆

  報告有憂亦有喜,令人寬心的是,駐港地區統籌中心的業務區域範圍在擴張中。事實上,和亞洲各地建立緊密商業聯繫對香港長遠發展非常重要,而處理亞洲各地業務的駐港地區總部數目都有半成至成半的增幅。

   不過,令人憂心的更多,首先,香港營商環境的評價再惡化。在前兩年的調查中,大概都有三分之一跨國企業認為香港營商環境變差。三分之一的比例已經很惡 劣,怎料今年的報告揭示最新的不滿比例,竟升至超過一半!而投資推廣署表示,「駐港的地區總部及地區辦事處數目持續上升,顯示香港的經濟正逐漸復甦。」這 是不是實情?

 

◆助國企外闖角色 缺支持◆

  仔細翻閱報告便可以發現,在2002年中到2003年中 期間,香港增加了10家新地區總部及82家新地區辦事處,不過,亦分別有15家及50家在1997年或以前來港的地區總部及地區辦事處撤走。可見,有不少 對內地有充足認識的跨國企業直接遷入內地。而在這項調查中,被訪的企業認為中國內地的商機,對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或辦事處的重要性只排第11,在坊間及傳 媒所吹噓的香港中介角色在外資眼中不值一哂?再者,香港日本人商工會議所(即本港日本商會)最近公布的調查亦顯示,有三成半及兩成受訪企業表示,計劃及考 慮把本港部分營運工序搬去內地,最受歡迎的是深圳,更有半成的本港日商表示會考慮完全搬往內地,有關憂慮不能忽視。

  回說地區總部數 目,新總部數目還少於撤離的數目,那麼地區總部增幅在哪裏?關鍵在2001年。在2002年調查報告中,2001年開業的地區總部總共有20家,但 2003年報告卻增加至42家,背後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是2002年報告中的數據不準確或滯後,另一可能是跨國企業在2001年來港先成立低層次的「當 地辦事處」,到2003年中之前紛紛「升格」。

  我們可以將地區總部及辦事處的總數看成跨國企業地區統籌中心的數目,從(附表)可 見,歐美國家的企業在2002至2003年期間來香港設立地區統籌中心有明顯增加,不過,日本、中國內地及台灣卻大幅減少,在這段期間單是中、日企業地區 統籌中心少了50多家!香港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前哨站角色,也沒有這方面的數據支持。

 

◆「港企」利攻華 可望增聘港人◆

   跨國企業地區統籌中心對香港就業有多大貢獻呢?雖然地區總部的數量略有上升,但受聘人數再下跌,人數少了2,300人。平均聘請的員工人數連年下跌,由 2001年的103人,減少至2003年的85人。而地區辦事處方面,平均聘請的員工人數連續3年保持為36、37人左右,員工數目增加約1,000人。

  可見,隨著香港經濟轉型,而港元幣值不變,大型跨國企業地區統籌中心有需要減少香港僱員,即使新設立的地區辦事處所增加的就業崗位亦不 能抵銷;CEPA落實後,被界定為「香港公司」會有率先打入內地市場的優勢,而「香港公司」必須有至少一半是香港員工,但願未來一年就業情況會因此有所不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