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三日後的假想 - 信報繼五十萬人在七一上街以秩序及暴曬的方式宣洩不滿群情之後,超過一 百萬市民在十一月二十三日進入票站,以選票表達他們的管治取向。出人意料的程度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政壇朝野受到的震動可以說是「驚惶失措」,不知 如何回應。大部分評論都環繞著這現象的成因,此文嘗試任由想像奔馳,想想將來香港政壇會怎樣發展。 十一月二十三日的主角明顯是民建 聯,兵敗如山倒,耕耘十載,一下子喪失超逾四分之一議席。民建聯黨魁曾鈺成引疚請辭,可以估計到的是,部分非核心的黨員會低調甚至高調退黨,劃清界線。民 建聯的發展去向視乎中央政府對它所作出的政治性定位。如果中央政府支持民建聯在明年立法會選舉中全力爭勝的話,民建聯可以做的便是「貌離神合」(「貌合神 離」的相反),在這一年在言論上反對政府,在投票時幫政府。可惜,大部分香港市民是明眼人,這策略的成功機會不高。
董迴避政治議題
不過,中央政府扶持民建聯理應有另一目的,就是要保證香港行政主導,維持施政的穩定。縱然「保皇」取向令民建聯遭受政治重傷,也只能繼續堅持下去,不能 突然變成反對黨,令董建華政府更形孤立。因此,可以想像的,民建聯在未來一年只會低調協助董建華施政,而同一時間全力守住自己的鐵票,保證在五大立法會直 選選區中,在比例代表制下,每區取一或兩席。因此,他們的策略無可選擇,惟有「死守突擊」了。 民主派在區選後已經提出,在明年爭取超過半數議席,成功的話,便可以有足夠憲制內的政治力量,直接推動民主政制。而民建聯在明年選舉可說已經是「大勢己去」,民主派會如取如携,輕易掠取大半數議席嗎? 民建聯既受嚴重政治內傷,一年內難以再成牽制力量。中央政府可以怎麼辦呢?可以另起爐灶,建立另一政黨或政團?但時間又太倉卒了。可以做的看來是暗中鼓勵、支持、支援個別沒有「保皇」形象及易受市民接受的專業人士以獨立人士身份出選。 在區選之前,董建華政府已經迴避會挑起群情的政治議題,等待明年立法會選舉之後才提出。區選後,連在外邊呼應的民建聯也會噤若寒蟬,董建華政府愈來愈勢 孤力弱,明年財政預算案怎樣在立法會闖關呢?我想,若果董建華有膽識的話,應該委任民主黨人入行政會議,將改善管治的球拋向民主黨,橫豎在明年根本不能處 理對大眾太爭議的議題。
專業獨立人士有可勝之機
民主黨大勝,區議會議席增加一成 到九十五席,和民建聯直接對碰的選區,勝出率達八成半。事實上,民建聯喪失二十一個議席,還有自由黨及港進聯都失去一兩席,「泛親政府黨」總共少了二十四 席,但民主黨只多取得九席,其餘是民協(六席)、公民起動(三席)、前線(二席),政治學者的解讀很清楚,市民不是支持民主黨,只是要轟倒「保皇」的民建 聯。沒有證據顯示,選民欣賞民主黨及對它有所期望而投票支持它,對很多中上層階級人士來說,這只是「兩害取其輕」。 民主黨一直扮演 反對黨的角色,部分黨員的行徑有「民粹」色彩,不理整體社會的利益,只求討好部分選民。七一及十一月二十三日的中堅分子是中上階層知識分子,對民主黨的表 現是怒在心裏。民主黨在兩次事件之前都沒法掌握時局,顯明民主黨並不掌握這股新政治力量,而他們也未必認同民主黨,尤其是沒有一套可行的經濟政策。 他們如何看民主派有過半數的立法會議席呢?會否擔心經濟政策更傾向討好低下階層,公共資源不能運用合理,用得其所?為了令他們較安心,將選票投向民主 黨,民主黨應該採納外國愈來愈流行的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le Investment〔SRI〕 )概念。民主黨應該設立獨立的民主社會責任基金,籌集資金,投資在本港負上社會責任的上市公司。基金投資收益用作聘請國際性及內地經濟智囊組織,為香港制 訂整體經濟政策,而民主黨有責任要跟隨有關策略。 雖然沒有實證支持,香港政治是在「斷橋」狀況(dis- intermediation)。七一大遊行出現很多自發組織,很多一直政治冷感的市民上街,完全沒有踏進政壇上多年築起的中介及橋樑。「斷橋」現象大大 增加政治不確定性及可預測性,令朝野無法掌握局勢,意外甚至震驚是自然的事。 空降、插班競選成功,新政治組織短時間成為政壇一員, 一位專業建築師候選人沒有政治往績下得到六成半選票。民心求變,也不完全相信民主黨之下,明年立法會選舉中,專業人士以獨立人士身份一樣有可勝之機。那些 在傳媒中有充足曝光率的人,更可以用傳媒,取代政團做政治聯繫及動員的角色。部分極端的傳媒甚至會利用自己的平台來塑造新議員? 二○○四年是美國總統及香港立法會選舉年,環球政治在布殊不惜一切爭取連任下,易趨向動盪。七一大遊行及十一月二十三日表現出來的政治訴求明顯地是朝向還政於民。但願我們能夠成熟處理,而香港經過波濤洶湧的一年後,可以踏上全面發展的坦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