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將經濟數據指鹿為馬 - 信報


  政府統計處發表六至八月的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百分之八點六,比五至七月下降零點一個百分點,政府官員馬上指失業率見頂。但實情是,比較兩段 時間,失業人數只減少二百人。更嚴重的是,根據筆者推算的單月失業率,不論是經季節性調整及未經季節性調整的數據都顯示,八月份失業率再次回升。未經季節 性調整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九點○九,接近五月經濟最惡劣時的百分之九點一一【見附表】。未經季節性調整的單月失業率是最貼近實情,但亦最受短期波動影響。 在市況旺盛的背後,是否有更深層的職位流失暗流呢?

 

平減物價指數惡化

 

  政府在八月 底公布《半年經濟報告》,顯示沙士在第二季肆虐香港期間,本地生產總值下跌幅度比預期小,只「實質」下跌百分之零點五。另一方面,因為「內地與香港更緊密 經貿合作關係安排」落實,以及多個內地城市居民可以自由行來港,因此相信香港經濟已見復甦,全年生產總值「實質」增長率調升至百分之二,較五月時公布的百 分之一點五上調半個百分點。政府描繪的景象是本港經濟復甦了。

  但事實是否如此?為何政府不強調生產總值的「名義」數據呢?在這個報 告中,最重要的訊息是:香港面對的通縮問題已病入膏肓。量度不同界別價格變動的全年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下跌幅度由五月時的預測百分之三點五,進 一步增加至百分之四。那就是說,政府估計全年GDP「實質」上升百分之二,而GDP「平減物價指數」則下跌百分之四。假設一個經濟體系去年生產了一百萬個 單位,每個平均一百元,現金總產值(經濟學上稱為「名義」總產值)為一億元。而今年「實質」上升百分之二,即是生產了一百零二萬,但每個平均價格下跌百分 之四,每個價格只得九十六元,現金總產值只有九千七百九十二萬元。即是說,以現金計,總產值下跌百分之二以上。這就是香港經濟的現況。在國際競爭力層面來 看,香港經濟體系的產值是在下跌中。香港企業也沒有在現金上有更大的經濟產值,稅收又怎會有所增加呢?如果計算五月時的預測,GDP「實質」上升百分之一 點五,「平減物價指數」下跌百分之三點五,現金總產值估計有九千七百九五萬元。最新的估計不單沒有改善,更略略惡化。

 

外資「身份」成疑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九月初發表《二○○三年世界投資報告》,政府官員隨即召開記者會,闡釋報告內容。透過記者會,政府向公眾宣揚香港 在九九年至○一年「外來直接投資」表現指數(Inward FDI Performance Index)排名世界第三,將香港描繪成吸引外資僅次中國的亞洲投資樂土。

  香港在二○○二年有一百三十七億美元FDI,是直接投資 在香港本土的經濟體系內嗎?當然是「否」。UNCTAD兩年前的《二○○一年世界投資報告》題為「以香港為首的亞洲外國直接投資熱」。報告指出,二○○○ 年全球FDI創新高,主要是由於對香港的FDI出現前所未有的激增,接受了六百四十億美元的外來投資,超過中國而成為亞洲最大的FDI接受地。

  香港為何成為全球FDI的「亮點」呢?報告解釋,中國移動通信(香港)有限公司在二○○○年十一月以三百三十億美元收購內地的七家移動網絡,記入香港的對外直接投資。可見,內地企業在港集資,可以以跨境併購活動形式出現,列為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

   報告也指出,準備在中國內地投資的跨國企業,向自己開設在香港的子公司「調集資金」,例如以長期貸款的形式將資金撥入子公司,等待中國的商機。報告亦指 出資金來源根本難以判別。流入中國的所謂「外資」可能是中資,只是偷偷地走到海外,「打個轉」後,便成為「外資」進入中國。而香港資金投入內地前,往往又 先到稅務天堂「打個轉」,成為「避稅港」資金到中國的FDI。

  根據香港投資推廣署資料,二○○一年在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 是中國,總共有九千五百八十一億港元。而第二及第三位是英屬維爾京群島及百慕達,分別有九千四百三十六億元及三千一百五十七億元。可見,這些外來投資來源 可能是外資,也可能是中國資金,亦可能是香港本地資金。報告認為,這種現象稱之為「過境外國直接投資」更為合適。

  香港大眾需要的不是虛假的鼓舞,自欺欺人,而是深刻的反躬自省,腳踏實地找出香港經濟真正的強項及弱點,不斷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