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官還是趕科場?外資駐港地區統籌中心調查的啟示 - 信報政府統計處一年前公布調查結果,在二○○一年中,外資在港設立地區總部數目增加至九百四十四間,大幅增加一成,創歷來新高。當時,投資推廣署更表示,在去年下半年,最少再有三十家外資公司在香港設立了地區總部。 港府亦經常引用這個數據,證明香港作為國際營商之都的吸引力,經濟復甦的動力,向外描繪一幅外資絡繹來港的圖畫。一般人於是相信,今年公布的數據理應保持強勁的勢頭。但結果是:駐港地區總部只輕微上升四家。 外資在港設立公司統籌亞洲區的業務,除了用地區總部的形式之外,亦可以用地區辦事處。所謂地區總部,是指一個辦事處,有權統籌區內的其他辦事處或附屬公 司的運作及業務,而毋須經常請示或諮詢母公司。相反,地區辦事處雖然有權統籌,但須經常請示或諮詢母公司或地區總部。 在二○○一年中,在香港的「地區辦事處」有二千二百九十三間,今年卻大幅下跌,減少了一百二十二間,幅度超過百分之五。地區總部及辦事處的總數可以看成地區統籌中心的數目,而這一年來,這個數字不升反跌,跌了百分之三點六。
「老香港」企業紛紛撤走 投資推廣署署長盧維思解釋,在已關閉的地區辦事處中,一半是來自日本公司,因為他們本國經濟困境而撤走海外投資。另一半則是把地區辦事處搬往上海及北京,在港改設「當地辦事處」(即只負責香港業務的公司)。 那是不是顯示,香港的中介角色正褪色呢? 首先,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在這一年,日本及台灣的企業大量減少在港的地區辦事處,其中日本少了六十二家地區辦事處。官員認為,日本企業撤 走是因為其本國經濟困境而撤走,我很懷疑。日本很長時間陷入經濟困境,為何在這個時候無力堅持而放棄呢?我相信更大的理由是香港對日本企業的中介作用愈來 愈少。香港人沒有著意發展這方面的中介角色,既然在言語及文化上,香港都沒有多大作用,日本企業為何不直接遷入內地?而且,撤走的地區總部中,有起碼二十 六家在一九八一年或以前已經在香港開業,可見大部分「辭官」者已經是「老香港」,對中國的認識應該很深,相信其中不少是日本企業。 「老香港」地區總部離去,補上的又是什麽企業呢?其實,在二○○一年中至○二年中,總共有二十三地區總部及六十三地區辦事處成立。從附表可見,作為香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的美國及中國內地,他們有更多企業在香港設立統籌中心。 因此,中國加入世貿後,香港作為跨國中小企打入中國市場的跳板角色仍然存在,不過,「老香港」企業搬遷到內地亦已經開始,規模比來港的新企業大。其中, 歐洲及日本企業(附表可見,地區統籌中心數字全都下跌)亦捨香港而直取內地。事實上,喜歡香港的自由文化及制度的言論多來自美國人,歐洲人不太欣賞香港的 文化及環境。若香港不加強和日本、歐洲的文化及言語認識,跨國企業只視香港為跳板,「打完齋不要和尚」,香港亞洲營商之都的未來將受到嚴重影響。
增加利得稅無異自毀長城 第二,跨國企業地區統籌中心對香港失業問題有多大幫助呢?雖然地區總部的數量略有上升,但受聘的人數下跌,人數起碼少了八千人以上。平均聘請的員工人 數亦由一百零三人減少至八十九人。而地區辦事處方面,平均聘請的員工人數保持為三十七人,總員工數目由於去年的回覆率不足,難以確定減少的人數。不過,新 來港的跨國企業地區統籌中心的跨國企業以中小型為主,招聘的平均員工人數不大,即使來港數目將來加快,就業崗位仍要靠本地經濟提供。 第三,被訪的企業認為中國內地的商機,對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或辦事處的重要性只排第十四,中國商機對香港營商之都的有利程度也不太高,只有略多於一半的 企業認為有利,香港有十一項更有利的營商條件!對他們而言,什麽是地區統籌中心的最重要條件?連續兩年的統計處調查都顯示,最重要的因素是簡單稅制及低稅 率。在嚴重財赤困擾之下,不少人認為香港應該增加利得稅。但維持香港長遠競爭優勢,這個做法應該是最後的一著。 香港不努力削減公共開支,降低營商成本,反而增加利得稅,將是自毀長城的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