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國的芝加哥又如何? - 明報繼《經濟學人》將香港營商環境排名大幅下調後,《財富》雜誌「誰要香港?」專題再挑起對香港前途的擔憂。文章聲稱香港無可能成為亞洲的紐約,但以珠三角商 業樞紐作目標,香港應可發展為中國的芝加哥,否則,香港會淪為中國的克里夫蘭。香港到底是中國的芝加哥?多倫多?還是克里夫蘭? 財富新意不多 《財富》提出的新意不多,羅列香港的問題──失業、樓價大跌、負資產、通縮、破產、消費信心以至中產階級在經濟上「打敗仗」的垂頭喪氣,又列出香港成功的 支柱──房地產、稅制、小政府、穩定貨幣、極具適應力的勞動力,都出現搖搖晃晃的迹象。不過,這會否令香港一落千丈?作者也不認為如此。他列出了一張成績 表,七個項目中香港得「1A5B1C」,並指這在亞洲已是位列前茅,但仍不足以配合內地的經濟發展。 他認為香港最致命的問題是中國的發展。以往外資想到中國做生意,便會想起香港,香港仿如擁有「獨家專營權」,內地的寶物都放在夾萬內,香港手握獨一無二的 鑰匙。但現在不是了,內地全面開放,外資自由地在神州發掘寶藏,香港有的只是「失匙夾萬」。中國急速發展,意味著它不再那麼需要香港。 若香港變成中國芝加哥,那麼芝加哥的經濟發展又如何?研究都會經濟及社會發展的著名學者、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 Saskia Sassen正研究芝加哥近年的經濟轉型,她最近提及其一些初步發現。 芝加哥發展蓬勃 她認為,芝加哥一直以來在強大製造業腹地的發展下,經濟非常倚賴支援本土工農業的服務業。不過,在過去30年,隨著製造業移去成本低廉的地方,這些服務業 亦有所下跌。知識水平低的勞工失業率高企,企業結業,就業職位下跌,貧窮問題嚴重,財政赤字困擾政府。不過,近年,一般人看不到芝加哥在金融市場 (特別是期貨市場 )的蓬勃發展,令面向世界市場的服務業亦出現可觀增長。例如資訊科技、管理服務、人事招聘及公共關係服務的就業人口在93至97年間增加四成半至七成。她 認為,在90年代末,芝加哥已經踏入新的經濟階段。 當然,在她的新作面世後,這論述應會有更清楚的論據,到時可以再詳細論證。不過,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國發展出美國的都會模式,對香港及其他內地城市而言,都是好事。 在紐約之外,倫敦是另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全球大都會,但倫敦在國內卻可說是「一都獨大」。倫敦的就業人口在98年佔英國的16% ,其他大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及曼徹斯特只佔1 % 至2 % 。對都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生產性服務業 (以別於消費性服務業) 就業人口,倫敦在99年佔了全國的25% 。 金融業優勢難取代 至於美國就完全不同,紐約的就業人口佔全國2 . 9 % ,最多其實是洛杉磯,佔3 . 4 % ,而芝加哥佔2 . 3 % 。在生產性服務業方面,紐約的就業人口佔全國4 . 2 % ,洛杉磯佔3 . 7 % ,芝加哥佔3 . 1 % 。紐約、洛杉磯及芝加哥成了「三頭馬車」,其他的城市如侯斯頓、底特律及波士頓等也不是被拋離很遠,一種城市之間健康的競爭才會出現,一個都會不會在國內 形成壟斷。 現在,中國各城市的競爭才開始不久。只要保持現有優勢,中國經濟繼續發展,成為中國三、四大都會之一亦可以令香港人富足。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不可能一蹴即 至,香港在金融市場的制度及經驗有強大優勢,內地十年八年都不可能擁有,特別是金融財經,就如可以載舟亦可覆舟的水流,內地未嘗經歷過這些風浪。因此我全 力和《財富》打賭,香港將成為中國的紐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