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了聖誕冷了春節 - 信報「熱了聖誕,冷了春節」,內地有這種說法,形容聖誕節、情人節等所謂「洋節」,年年加溫;相反,人們對中國傳統節日如中秋、重陽、端午甚至是春節卻日益冷淡。(參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梁小民《解放日報》二○○六年十二月七日「經濟學內外」) 有文化論者及傳媒擔心春節年味愈來愈淡,傳統節日漸失,「挽救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已是刻不容緩。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不能丟失中國文化的 『根』!」(《遼寧日報》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讓傳統節日紅火起來」)河南民俗學家高有鵬教授更在去年發表《保衛春節宣言》。 與 此同時,春節在海外卻愈來愈受到重視。愈來愈多外國政要在春節時向國內的華人拜年,在法國,二○○四年春節期間巴黎香榭麗舍大街春節遊行有七十萬人觀賞, 二○○五年法國郵局更首次發行中國雞年郵票;紐約市旅遊局在旅遊手冊中將唐人街迎新活動列為「不可錯過」的精彩節目。 香港「年味」遜他人 香港作為中國人的國際都會,春節旅遊有沒有吸引力呢?答案是「否」,因為香港春節的「年味」及不上他人。在外國人的印象中,華人的春節有放鞭炮、掛紅燈 籠、舞龍和舞獅,香港有多少?在中國人心底裏,沒有嗶嗶啪啪聲,就缺少節日氣氛。「爆竹一聲除舊歲」,香港人數十年來一直沒有感受過,但去年春節,不少內 地城市開始有限度開放爆竹(內地稱為鞭炮)禁放令,重溫已有二千多年歷史燃放爆竹新年氣氛。港人只有羨慕的份兒;沒有爆竹燃放,正影響香港的旅遊地位。 在首都北京的解禁最具象徵意義,北京市民可以從除夕到正月十五可以燃放煙花爆竹。單在年初一凌晨,清潔工人便清理了四百五十八噸爆竹廢屑。十多年前,內地共二百八十二個城市先後制訂全面禁放煙花爆竹的法規,但至今已有百多個城市「禁」改「限」。 香港在六七年暴動期間,有人利用爆竹的火藥製作炸彈,因而全面禁止販賣及燃放爆竹。其後,一直以人身安全為由沒有解禁,是否因噎廢食呢?事實上在新界鄉 郊地區,燃放爆竹根本從沒停止。海外及內地大城市紛紛轉「堵」為「疏」,香港為何自貶城市管理能力?確保燃放爆竹活動安全有序,有多個方案可以考慮。 解禁爆竹全球趨勢 第一,將部分有旅遊發展潛力的空曠地方劃定為燃放特許地區,發展為新的旅遊點。燃放特區可以作出招標,中標企業需派員確保安全措施及維持秩序。政府亦詳 細規定了允許燃放的時間、地點和煙花爆竹的種類。在春節以外的其他日子,市民、團體或企業都可以向指定政府部門(如消防處)申請燃放爆竹的特許牌照,當然 必需要依照安全措施進行,當局到時會派人到場監察,申請人亦要支付牌照費,將燃放爆竹活動寓禁於徵。 第二,限制銷售渠道,例如,北京市民只可以在特許的銷售網點購買煙火爆竹,而其入口的爆竹產品,事前向當局申請,接受監督和管制。更嚴格的做法是詳細規定爆竹的規格,包括用藥量及火藥的化學成分等,確保在生產、運輸、銷售和使用上安全及符合環保標準。 第三,如果大眾不認同解禁爆竹,那麼香港應發展電子爆竹取代之。在大前年十一的元朗廈村鄉舉行的太平清醮,便曾電子爆竹來作啟壇儀式。政府可考慮批出地方讓有興趣企業或團體,經營電子爆竹。 解禁爆竹已是全球趨勢,管制森嚴的新加坡也解除了實行三十二年的禁令,紐約市也在禁放鞭炮八年之後,改禁為限,去年更在年初一中午在林則徐廣場燃放五十 萬發爆竹。海外及內地大城市紛紛轉「堵」為「疏」,香港為何自貶城市管理能力?長此下去,香港還有什麼春節旅遊吸引力,自甘放棄中國國際都會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