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預」無需「大政府」 - 信報差六年便百歲的經濟學大師佛利民在《亞洲華爾街日報》以《香港錯了》(Hong Kong Wrong)為題,撰文抨擊行政長官曾蔭權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並形容是「香港模式的死亡」。這番批評將「積極不干預」變向「大市場、小政府」的政策 改變爭議提上國際層面。曾蔭權在剛公布的施政報告中再提及「積極不干預」的存廢。 事實上,曾蔭權一直強調,自由經濟政策沒有變,只是「大市場、小政府」的說法更準確形容政府的取態。高舉「小政府」旗幟是不是一個進步? 「小政府」就不會隨便干預嗎?當然不是,兩者不一定是同一概念範疇。不單如此,筆者認為,比起「積極不干預」,這不是實事求是,而是更空泛。 首先,何謂「小政府」?筆者認為應該有三個可能準則:一、 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二、 政府架構及規模,例如公務員隊伍佔人口比例;三、 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參與程度。 曾蔭權在上月撰文,題為「大市場小政府—我們恪守的經濟原則」,解釋揚棄「積極不干預」的原委。在文中,曾蔭權這樣說:「除了回應市場發展外,我們另一 經濟政策是維持小政府原則。今天,我們以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來監控政府的規模。」綜觀全文,所謂「小政府」只是政府規模的大小而已,即前述的 第一準則。在施政報告中,特首也沒有提出更具體的「小政府」含意。 在現政權心中,只要公共開支(連同法定機構等的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 百分之二十以下,任何經濟政策都符合「小政府」原則?一般人心中,開徵銷售稅、為最低工資立法違反自由經濟原則,破壞香港的市場運作,但公共部門的規模沒 有擴大,因此,沒有違反「小政府」原則。這不是擴大政府干預市場的任意性嗎? 官僚傾向指點江山 政府消息人士曾舉例,例如政府舉辦經濟高峰會,以配合內地機遇,爭取金融市場上早着先機,「即使夏鼎基翻生,他都不能解釋此新的行為,所以經濟口號要改變,比以前更豐富地反映現狀。」「小政府」原則不正是增加任意性嗎? 筆者同意特首在施政報告的提法,任何口號其實也不太重要,否則只是意識形態的爭論,要超越空泛,便應將問題具體化,不是應該干預與否的問題,而是何時應該干預的條件。 根據經濟學上Wagner的政府擴張定律(Law of Increasing State Activity),公營部門是有自然的擴大傾向,公營部門擴張的步伐比整體社會發展更快。官僚體系膨脹雖可怕,但不及指點江山的傾向那麼有破壞力。這個 擔憂是合乎現實的,無怪乎佛利民說,「積極不干預主義」無法持續是因為違反官員用公帑發揮影響他人事務的本能。抑制這種本能,特首應該主動提出何時應該干 預的條件,以作公眾討論?事實上,以往財政司長一直有討論香港政府在經濟上的角色,特首為何不承先啟後? 不存在市場失效 最初的經濟哲學是由郭伯偉奠定的「自由放任」(Laissez-faire)政策。根據經濟學宗師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在傳世巨著《國富論》,政府只有非常有限的角色,包括保護這個國家及社會,免被其他國家或勢力侵犯;設立公正獨立的司法機關;建設基本的公共 設施。 然而,絕對的「自由放任」不能應付現實情況,即使備受推崇的郭伯偉也在一九四七年倡議以低地價及低息貸款去鼓勵製造業的發展。經過六十年代的銀行擠提 風潮,政府政策亦開始轉為「積極不干預」(Positive Non-intervention)。郭伯偉的繼任人夏鼎基為「積極不干預」作了理論奠基,是第一個提出干預條件的財爺。 簡單來說,當「市場失效」時,政府便應「干預」。那麼,什麼是「市場失效」?夏鼎基列出市場失效而需要干預市場的幾種情況。(董新保編(二○○○)《高科技與香港經濟》九十二頁) 然而「市場失效」是一個很含糊的概念,不少經濟學家及業界認為,香港的高技術產業沒有發展起來,亦是市場失效所引致。但佛利民在新文章中便強調市場根本有能力在政府出手處理市場失效之前糾正問題,換句話說,根本沒有市場失效的情況。 曾蔭權任財爺時代,政府經濟角色的定位已經變為「最少的干預、最大的支持」,但沒有什麼具體內容,沒有交代和積極不干預有否分別,亦沒有列明干預的條 件。到梁錦松宣讀首份財政預算案,正式將政府的經濟角色稱為「積極推動市場發展者」 (proactive market enabler)。在市場主導的原則下,政府的角色應是掌握經濟發展方向,積極為市場發展創造條件。較進步的是,梁錦松列出這些角色: 一、提供促進市場發展的制度環境; 二、提供市場不會投資的基建; 三、提供環境和資源,提升人力資源質素,包括投資教育和吸引境外人才來港; 四、透過多邊和雙邊經貿談判,為本地企業爭取更佳的進入境外市場條件。此外,政府亦應聯同有關機構和組織,協助本地企業開拓境外市場;及應為干預自我規範; 五、在私營機構未能對一些符合香港整體經濟利益的項目作出投資時,政府可以考慮推動。 在財政預算案兩天後發表社論,《亞洲華爾街日報》同樣地批評港府違背過去的自由經濟原則,更形容預算案公布的那一天是「香港黑暗的一天」。事實上,迪士尼樂園及數碼港的例子印證下,第五個角色可說非常失敗,備受批評,不過,曾特首仍然認為這些計劃頗成功。 無論如何,細想之下,梁錦松在界定政府干預的條件中是有貢獻的,令政府角色的討論有所深化。曾蔭權應該在原有論述基礎上深化,應該定下干預的自我規範,否則任何當權人都可以以「小政府」用語,任意妄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