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商投資內地須配合國家策略 - 信報


   國務院先後推出所謂「國六條」及「國十五條」措施,再對房地產業進行新一輪宏觀調控,包括壓抑銀行對地產發展商的貸款,限制土地發展用途,以及增加廉價房供應等。

  在國六條公布後,有學者便擔心房地產融資受限制之下,資金充裕的外資反而擠走資金不足的本地資金,形成「國退洋進」可能趨勢。不過這看法是脫離中央對國際政經局勢的對應策略。

轉向嚴進更嚴出

   事實上,國際商界及政界都軟硬兼施,催逼人民幣升值。在這個壓力下,海外資金紛紛流入內地,搶購人民幣資產,坐享其成(升)。當泡沫形成,樓價升至吸引 套利水平後便紛紛撤走,造成爆破。因此,國家對外資進入房地產業的策略必定由以往的「寬進嚴出」轉向為「嚴進更嚴出」。

  內地對外資走進房地產市場的憂慮一點也沒忽略。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金融經濟和資本市場的胡汝銀教授在去年六月表示,國際熱錢流入內地總量超過一千億美元,進入最多的投資項目便是房地產。出席同一場合的美國托列多大學張欣教授的估計,則有逾一千二百億的熱錢。

   但海外熱錢不一定是游資,更不一定是投資超短線的大型對沖基金,更大的可能是來自為數眾多的海外人士,特別是海外華僑。根據國家外滙管理局資料,○五年 外資機構在內地購買房地產的總額為三十四億美元,從境外流入的僑滙卻有一百七十四億美元,港資自然是大戶!港人投資內地房地產必須知所進退,也不要以為有 錢投資便受歡迎。愈來愈多官方言論及措施顯示,中央對外資將會有選擇性待遇。

  根據人民銀行的《二○○四中國房地產金融報告》,當年房地產開發的資金來源中,外資佔百分之十三。另外,根據國家外滙管理局於二○○五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外資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中的比例約為一成五。比例說多不多,說少不少。

  不過,官方新華社在六月初發表文章,將外資熱錢定位為煽風點火。文章引述台灣專業人士的看法,外資炒樓有「點火」效力,一億元熱錢往往能帶動十億元國內游資的跟進。

明言不歡迎惡意炒作

   事實上,流入的真正數目可能遠遠大於此數,因為熱錢是有極大隱蔽性。正如上海大學陳湛勻教授的解釋,熱錢可以以經常項目流入,虛報出口收入、低報高收、 利用貿易預收預付、延遲付款、境外墊付款,或提供運輸服務都可以。外資亦可能以投資項目流入,如假合資、虛假投資項目或貿易信貸貸款形式變相向境內轉移資 金。(《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二○○五年六月六日「應對國際『熱錢』的中國智慧」)

  事實上,根據商務部數字,在去年上半年,境外來華直接投資中,房地產業佔逾百分之九,即在半年內,約二百一十億元人民幣流入房地產業。但數目恐怕也是低估的。

   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年初在記者會上,承認外商直接投資(FDI)中有不少是房地產炒賣。他說,二○○五年全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同比下降,是因為部 分炒作房地產的外資撤出所致。他透露,在二○○四年單單一家外資公司便動用了四十六億美元,直接投到中國某個城市炒房地產。後來加強管理之後,便減少了四 十六億美元FDI。他更說:「外商進來炒房地產,而且有些是惡意炒作,少來也罷,對我們有好處。」有錢來投資便奉為上賓的年代看來已成過去。

   全國人大財經委經濟室副主任李命志更明言,中央應該改變利用外資政策。他認為國內資金非常充足,如果不能引進生產性技術,引進外資根本沒必要。他舉例 說,「韓國三星把研發完全放在本國,天津則是其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在天津,三星甚至不建廠房,而是租用。『對於這樣的一種外商投資,我們實際上不用給它 那麽大的優惠政策。否則的話,國內的企業技術不如人家,優惠政策又比人家少,國內的企業怎麽能發展起來呢?』」(《上海證券報》 二○○六年五月三十一日「區域性財政政策是治本之道」)

港企亦屬「外資」

  內地也有不少評論認為,現時外資在內地投資是享有「超國民待遇」。究其原因,內資經營稅率為百分之三十三,外資只是百分之十五至二十。而李命志也透露,全國人大正草擬法規,將企業所得稅的「兩稅合一」,使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預計年底前出台。

  另外,有報道亦指,一些大城市允許境外人士以外幣購買商品房,更可以向外資銀行獲得優惠的按揭貸款,比中資銀行利率低很多,去年曾低三厘。這些情況看來也會被理順。

  中央對外資重新定位,會否有一天,內外之別一百八十度扭轉,內資會享有相對政策優惠?香港企業作為「外資」一員,自然也要重估形勢。若不能配合國家策略,港資只會永遠是外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