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對QDII盲目樂觀 - 信報


  中國人民銀行在四月中公布外滙調整措施,QDII呼之欲出,港股再受刺激,挑戰萬七點。不少市場人士憧憬,QDII令內地資金源源不絕流入港股,萬八點也指日可待。事實是否如此?

  有投資銀行經濟學家預測,未來三至四個月,中國首批QDII的放行額度可能達六十億美元,今年全年可能達到一百二十億美元,也即是說有一千億港元將流出內地市場。然而,這是盲目樂觀的說法,落空可期。

   事實上,內地保險公司、社保基金已經獲准在海外投資,但步伐一直審慎。一家內地保險公司投資部總經理說,連保險公司將自己擁有的外滙資金投資海外也沒有 很大進展。至今,只有中國平安將十七億五千萬美元外滙投資海外,而中國人保、友邦保險等海外投資申請遲遲未通行。再參考當初QFII的發展情況,國家對外 滙政策的調整是步步為營,QDII應該只會循序漸進,不會一下子完全扭轉「寬進嚴出」外滙政策。

  中銀香港的報告看來更現實,受制於合資 格的資產管理機構並不易求,他們預計首批QDII的規模約十至三十億美元之間。不單首批QDII的規模不大,中央還會先找一兩個作運作試點,資金的進出監 管必定十分嚴格,短期流入香港股市極為有限。即使根據德意志銀行的研究報告,QDII機制的引入將令流入香港股市的中國資金,從今年的二十億美元上升到二 ○○八年的七十億美元,到時內地資金總額也只不足六百億港元,不及現在港股兩天成交額。

港股受惠有限

  更根本的是,有興趣 及認識港股的內地人民一直有投資港股途徑,只不過這是地下不合法「財路」,俗稱「地下QDII」。將來不少QDII流入香港的資金,很可能原本是非法的地 下資金,在QDII下浮上水面。「地下QDII」變成「地上QDII」,港股受惠有限。有本港經濟學家估計,內地通過地下通道流入香港,炒賣香港H股的資 金有二百億至五百億元左右。

  即使批出大批資金投資境外,相信所批准的基金在初期而言一定要以穩健為先,投資策略較為保守,對象很可能是外國債券。香港金融市場的債市發展殊不理想,除了內地企業在香港發行的債券之外,香港債市未必獲得很大利益。

   更重要的是,由於人民幣預期會升值,QDII基金若投資美元掛鈎資產將來會在滙率上虧損。港元和美元掛鈎,買港股多了一重顧慮。因此,升值預期仍然高漲 時,QDII對香港市場的推動仍會受到很大抑制。人民幣升至七點八,甚或是港元轉和人民幣排鈎時,滙率風險減低後,影響才將急遽放大。而內地股市多年低迷 後有「當頭起」的走勢,內地基金公司甚至質疑有「有多少人願意將手中的人民幣資產換成外滙進行投資?」(《廿一世紀經濟報道》四月二十一日,「備戰 QDII基金公司搶挖利潤金礦? 」)

  正如自由行利好香港零售股的概念,高價接貨的投資者隨時損失一半資金一樣,在港股已有豐厚利潤的游資會否製造過分憧憬QDII效應的氣氛,以便將「火棒」交予還未入市的散戶或內地QDII基金?

   事實上,內地也出現「陰謀論」:「國外投行鼓吹開放QFII與QDII,是為了在內地股市抄大底,在國際市場拉高出貨……基於對『國』字號打頭的企業的 市場能力的深刻不信任,讓這些公司毫無顧忌地拿着全國人民的養命錢,讓那些自身還沒有走出虧損泥淖的券商和基金拿着委託理財的錢,到東京、紐約、甚至投機 性更強的什麽股市去一擲千金擺闊氣,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國際大機構買單的冤大頭。」(《上海證券報》 二○○六年三月二十二日,「衡量QDII成功的標準到底是什麽」)

「大鱷」虎視眈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田曉林也撰文提 醒:「我國QDII的資金進入市場後很有可能會引起海外其他機構的密切關注,並被列入狩獵對象,從而承擔較大的博弈力量風險。近年來我國民營資金和國有機 構幾起在期貨市場受到海外基金的伏擊就很能說明問題。」(《中國經濟時報》二○○六年一月二十三日,「資本市場適度開放一舉多得」)

  「十一.五」期間,特首曾蔭權、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及金管局總裁任志剛都公開表示,擔心香港在國家經濟中被邊緣化。有趣的是,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卻說,香港金融市場的發展令內地的資本市場「邊緣化」。

   他說,自一九九三年首家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以來至去年年底,國有資產流失約為六百億人民幣。根據最新的香港財政預算案,這期間有三百三十五家內地企業在 香港上市集資,總集資額接近一萬一千億元。也就是說,他認為,每一百元集資額中,有五元是國有資產流失。他形容大中型國有企業到境外上市是「盲目」做法, 已經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安全,使內地的資本市場空心化和邊緣化。

  這不是一個學者的擔憂,內地廣泛地對此有強烈意見,例如去年建設銀行來港上市時,便被抨為是「賤賣國有資產」。因此,QDII對內地人投資最大的即時貢獻可能是—一個內地居民認購優質大型內地企業的繞圈子方法,內地資金走到「境外」,認購內地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