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知識專才 港就業結構劣化 - 信報特首曾蔭權發表其首份施政報告,不斷強調工務工程(包括添馬艦政府總部)所帶來的就業崗位,而非整體經濟效益,是否顯示他的施政以就業為本?若是如此,他能夠解決香港結構性失業及知識型人力不足問題嗎? 究竟香港有沒有「結構性失業組別」呢?筆者認為要符合「結構性失業組別」有兩個條件,第一,其工作崗位即使在經濟向上時亦不能創造出來,更甚的是會流 失;反之經濟踏入衰退期,這些「結構性失業組別」的工作崗位更將會急跌。第二,若這些「夕陽」經濟環節的失業人士能夠成功轉行,那便不構成結構性失業問 題。因此「結構性失業組別」的失業人口不能轉任其他職位,形成長期失業者。 香港失業率徐徐下跌,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跌至百分之五點七便停下來,而這個失業率是三年多以來的低位。由於七月開始畢業生加入就業市場,「消化」需時,每年六月的數據最適合用作評估每年就業市場結構的變化。 應扶持維修行業 根據第二季「綜合住戶統計調查」報告,製造業就業人口在過去一年減少近二萬人,通訊業少三千人,不過這兩個行業失業人口都減少,意味著這兩行業有廣泛成 功轉行的現象。而運輸業就不同,其他行業不能完全吸納,就業減少五千人,失業增加近一千人至一萬七千,幸好失業率只是百分之五點二,還未算嚴重結構性失 業。那失業率最嚴重的建造業又如何呢? 建造業中,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二點六的地基及上蓋工程就業人口在過去一年減少二千人,但失業人數 卻減少近七千人,可見部分人成功轉行。但裝修及保養工程業卻不同,其就業崗位持平,但失業人數略增,失業率更上升零點四個百分點至百分之十八點一。這行業 不隨經濟復甦而增加就業機會,業內人士沒有因其他行業較好景而轉行,這個行業已經可以初步被列作「結構性失業組別」。 這行業有一萬五千人失業,以建造業每月九千五元入息中位數計算,涉及每年十七億的經濟規模。 如果政府以推動就業、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為施政綱領的話,政府應該將焦點放在裝修及保養工程業,而不是地基及上蓋工程業。 另外,施政報告提出必須提升本地勞動人口的素質,才可有效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競爭,才可以全方位發展經濟。事實上,這個問題對香港整體競爭力有極大影 響。最近引來朝野全力反駁的「世界經濟論壇」二○○五年競爭力報告,反駁的重點都放在香港在「反貪污」、維護司法獨立及保護產權方面仍然做得很好。事實 上,但根據報告調查訪問跨國行政人員,在所列舉的十四項因素中,那些構成營商最大阻礙。香港營商最大的問題並非貪污,這問題只佔百分之五的比重,最大影響 來自沒有足夠有學識的勞動力,佔百分之十八比重,其次是政府不穩定性(百分之十六)及政府效率差(百分之十五)。作為服務業中心的香港,明顯出現嚴重發展 樽頸。 在過去一年,以就業結構來看,香港的經濟結構是緩慢地知識化。經理及行政級人員、專業人員及輔助專業人員分別增加三萬一千、一萬 六千及一萬五千,而工藝及有關人員;機台及機器操作員及裝配員;以及非技術工人分別減少二千、一萬二千及四千人。有專上教育學歷(包括非學位)的就業職位 增加五萬六千,而無教育、幼稚園及小學教育的就業人數減少一萬人。有專上教育學歷的就業比例略為上升一點二個百分點,不過仍然只有百分之二十九一。 另一方面,就業結構亦出現另一些劣化趨勢。第一,勞動人口年老化。過去一年十五至十九歲,二十至二十九歲及三十至三十九歲勞動人口都減少,總共有二萬五千人淨流出勞動市場;相反,四十至四十九及五十至五十九歲卻淨增加五萬二千人,一來一回是接近七萬八千。 低技術業年老化 第二,那些不能在經濟復甦中製造更多就業崗位的行業亦出現年老化現象。例如,製造業逾五十歲就業人口保持不變,但少於五十歲的卻少了一萬五千。建造業就 業人口變動不大,但超過五十歲的就業人數增加一萬一千人,三十至四十九歲就業人口減少八千人,十五至二十九歲少四千人。運輸、倉庫及通訊業中三十至四十九 歲減少了一萬一千萬個就業人口,但超過五十歲的卻增加五千。在職業類別中,文員、工藝人員、非技術工人逾五十歲員工都增加,年紀較輕的卻減少。他們在經濟 回升時的就業處境令人擔心。 根據統計署今年七月統計月刊的《曾受專上教育或從事管理╱專業╱輔助專業人員的人力資源分析》專題文章,每 年高等教育院校提供的畢業生人數在二○○三年為五萬五千人,比十年前的二萬二千多出一倍半,但這個人力資源結構知識化的過程最多只能令有專上學歷的就業比 例每年緩升一點五個百分點,足夠嗎?若不足夠,制訂全方位政策吸引專才是刻不容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