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沒有專家支持的政策 - 信報 16/11/2006

工聯會接受最低工資的檢討縮短1年,被指責為出賣工人利益,工會及泛民主派人士將最低工資與社會良知掛上勾.而經濟學家對最低工資制卻大力反對,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在內地《江南時報》撰文說:「『最低工資』是我知道的、唯一的沒有任何經濟學者贊同的政策。經濟這門學問傻佬甚多,什麼發神經的政策也有行內君子支持,只是最低工資沒有。」(2006914日,「有沒有必要實行最低工資制」)

 

最低工資的政爭反映深層的公共政策對立.支持最低工資的政界提出的理據,最基本的假設是──僱員缺乏議價能力,被僱主「剝削」,若政府不訂立最低工資法例,他們將繼續任由宰割.

 

在內地,很多學者贊成最低工資,因為他們有馬克思經濟觀.在資本家與勞動階層之間的僱傭關係是不平衡,僱員沒有討價還價的實力,所以,政府必須介入,保障僱員的利益。根據馬克思,任何僱傭關係都是「剝削」,最低工資應全面推行.這個看法不為傳統經濟學家接受,若真的如是,香港人到內地投資設廠,聘請廉價內地工人也是「剝削」?若真的是「剝削」而不進行改革開放,內地人民生活可以改善嗎?

 

 

根據傳統經濟學,只要沒有強逼、欺騙成份,僱員自願做一份工,集合起來,那便出現一個市場工資.僱主當然會壓低人工,不過,僱員也會找尋更高工資,如果供不應求,請不足人的企業便會提供較高人工,否則企業不能健全運作.這樣,市場工資便上升,而值得留意的是,市場上仍然有僱主壓低人工,所謂「剝削」仍然存在.政府因為「剝削」的存在而作出人為干預,只會引來經濟或社會問題.

 

最低工資制扭曲勞動力的供應,也強化不健康的社會意識.如果年輕的非技術工人可獲得本應不值的「最低工資」,他們得到的訊息是社會會照顧他們,不需自我增值.結果,他們失去自我增值的動力,強化倚賴社會的意識.

 

對經濟惡果,經濟學家說之甚詳,包括低技術工人及弱勢社群反被淘汰,扭曲人力資源市場訊息等,在此不重覆.事實上,最低工資推動者同意香港企業一直有生產北移的趨勢,因此只將最低工資立法的範圍局限在不易外移的工種如保安及清潔.這是否便可行?

 

當然不行.在珠江三角洲甚至更遠,有數以千萬計的廉價勞工希望隨時來港,實施部分工種最低工資制後,那些工種的工資不再反映實質需求,即使那些工種不能北移,但當工資比真正具經濟效益的工資低時,會否鼓勵更多內地人來港找低技術工作?

 

有多少內地人可以來港?終審庭2001年裁定莊豐源案勝訴,父母均不是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內地夫婦,若在香港產子,小孩子(俗稱「國產嬰」)同樣可以獲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去年父母均非港人卻來港產子個案達8,837人!最低工資長遠來說,會吸引這批低技術的潛在人口湧港.

 

還需要配合來看的是香港福利制度.福利制度很多時扮演一個最低工資的社會角色.例如,在香港,三人家庭可領綜援8千多元,四人家庭可領約1萬元,那麼,收入不夠的可以申請低收入綜援,令收入與綜援總數追至上述水平.更嚴重的是,若不是因為自力更新的觀念,單用「收入」去作決定,低於這些水平的工作人口甚至情願脫離勞動市場,坐享社會福利.

 

 

領取綜援福利的個案有近30萬,涉及近55萬名市民,也就是說,扣除外籍家庭傭工,接近12個港人中便有一人受惠於綜援福利.受惠於公屋福利的住戶更普及,2006年第2季,有71萬住戶居住在公共租住房屋,即公屋,佔全港住戶31%,位於世界前列水平.而20064月開始,以四人住戶為例,入息低於14,600元以及資產少於356,000元的四人住戶有資格申請入住公屋.房署估計符合申請公屋的住戶有12.65萬戶。

 

基層住戶承受香港沉重的失業及物價壓力,但在珠三角地區卻大為寬裕.然而制約著他們北上正是太好的香港社會福利及公共服務.公屋、福利提供穩健的安全網,再加上醫療、教育及其他公共服務及設施和內地的差距,低技術工作的港人,在港獲得良好的公共服務及福利,不願返回內地找尋更多及更合適的工作機會.香港的福利網一直具有變相津貼工資的效果.

 

人口政策專責小組2003年報告書提出多項增加香港人口質與量的政策,其中提出的一個議題便是究跨界續領福利的問題.福利可攜化可令港人可以獲得香港的福利,嘗試到內地重建新生.然而,3年時間己過,沒有甚麼方案可供考慮,原因何在?

 

 

福利不可攜不變下,再加上最低工資制,兩相結合之下,將吸引內地低技術人士南下,又會令受惠的香港工人階層,減低自我增值的動機,更令因最低工資失去工作的工人階層,進而領取綜援,造成長期倚賴他人,滯留香港的惡劣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