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痾痼經濟病人歌舞昇平 - 信報


   內地經濟欣欣向榮,成為歐美大國的眾矢之的,貿易戰掀起戰幔。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游資結集在香港「賭」人民幣升值,即使在「優化」聯滙新措 施之下不再泊在銀行體系,但進入港元定息債券市場,甚至進入資產部門的機會仍然甚大,通脹及資產泡沫吹起而最終爆破的危機遠未結束,任三招拆彈成功之說言 之尚早。

  現在是問題的結束,還是開始呢?國際炒家會相信港元只可以在七點七五至七點八五之間浮動,為什麽不能在七點七至七點九,甚至是七點六至八?他們會就此罷休嗎?

   除了外資虎視眈眈,將港元視為人民幣的代幣之外,內地資金亦可能南湧。國家外滙儲備由前年底約四千億美元,急升至去年底六千一百億美元,官方估計其中有 一千二百億美元是炒人民幣的熱錢。今年首季外滙儲備再增加近五百億。中央財經大學最近評估國家外滙儲備的適度規模,認為二千八百至三千九百億美元之間便足 夠支持正常進口、償還債務、外商直接投資套利、政府干預滙市及居民出境旅遊、求學、就醫等用滙需求。

  國家「資金洩洪」已經有強大需要,可以預期,不單QDII最終會落實,內地企業將在港發人民幣股票或債券,內地的儲蓄和資金亦會被容許到香港投資。到時香港可能出現資金泛濫的現象。

   游資集結,再加上個人自由行、企業自由行以及迪士尼效應仍然會令本地經濟在短期內歌舞昇平。八年經濟低潮本應令香港可以和內地發展接軌 (synchronization),資金的湧入卻令香港人沉醉於財富效應,將過去數年的痛苦調整一筆勾消,沒有修成正果。正如一個多年患上痼疾的病人, 不轉向健康的生活模式,卻打補針製造短期旺盛的精力,沉醉在狂熱派對中。

中小企更形困難

  去年的經濟復甦根本不是本地經濟轉型成功所致,現在經濟出現復甦,轉型不用多談,多年暈頭轉向之後,最終原地踏步。香港的產業結構失衡,人力資源錯配,高價格高成本問題揮之不去,作為內地經濟中介人(如外發加工及物流業)的地位逐步被削,所賺取的增值率不斷下跌。

  綜合性企業翹楚太古集團大班何禮泰去年曾說,在香港,航空、地產、船務,甚至是可樂業務都非常成熟,更直接說,香港商業環境是過分成熟。大企業如是,中小企更形困難。香港本土愈來愈難找到可為商機,CEPA更加速香港服務業北移。

零售市道兩極化

   本地零售市道亦出現兩極化現象,以內地旅客為目標的零售業大旺,其他卻因租金成本過高而生存困難。根據一項國際性調查,去年銅鑼灣街舖租金呎租達三百七 十元,較前一年上升近五成半,僅次於紐約及巴黎香榭麗舍大道。最近舖價及舖租仍然不斷創新高,每平方呎售價最高做到逾二十五萬元,每平方呎租金逾三千元。 樓上舖每平方呎租金亦升至三十元,傳統二樓書屋甚至酒樓因而紛紛結業。中環擺花街蛋撻及沙翁老字號泰昌餅家因租金增加逾倍而要結業,上了外電新聞。鬧出拒 付遣散費事件的海港城海洋皇宮大酒樓,罪魁禍首也是因為租金。酒樓主動提出加租三至四成,但大業主打算重新裝修,租金可以飆升五倍以上,不願續租。

  由於在九十年代大量利用內地的生產因素而累積大量財富,香港由第二階段跳升至第四階段,因此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幾乎由本地消費所決定,而財富效應更是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元素。香港卻沒有積極將財富轉化為創新及知識經濟。

  正行生意難做,打工仔工時超高,只能勉強糊口,若非保守及清高,港人「惟有」將寄望放在投機、炒作之上。在虛浮炒風狂吹之下,知識型經濟轉型還有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