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職 富爸爸系列 13 - 山埃置業貼士


與大家談論了兩期《負資產窮媽媽》後,本來打算轉換話題,但自從聽了香港政府高官的公開言論後,我實在忍受不住,故決定於今期繼續討論置業理財問題。

首先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公開表示,每月收入有二萬五千元的市民,可以用五成薪金去供一層市價約280萬元的樓宇。輿論譁然,之後房屋局局長黃星華再「死撐」表示,只用4至5成的收入來供樓,不算過份,「無咩特別」。他說,房委會一直以來均是以每個市民將用4成收入作供樓指標,來釐定居屋的價格,故他贊成市民用四至五成收入,去供一個價值150至280萬元的單位。他表示,「很多家庭過去都是用五成收入來供樓,亦無咩特別問題的。」但其實,他怎樣知道沒有特別問題呢?

根據美聯物業的統計資料顯示,即使政府停售居屋10個月,這10個月的房屋供應仍然很大,還有36,000個單位要消化.其中新盤約會推出16,000個單位,未賣出的新盤貨尾單位約有12,000個待售,除此之外,仍存在著一個很大的供應.這個供應不只大,更不斷增加,這就是「銀主盤」.銀主盤就是指一些「業主」(嚴格來說,他們只是置業人士,業權屬於銀行)沒有能力,或是有能力也不願繼續供下去,那些單位會被銀行收回,其後再在市場放售.現時銀主盤已累積達8,000個單位。大家可否估計這8,000單位當中,有多少人之前是用四至五成收入來供樓,但於減薪或失業的情況下而不能支持下去呢?政府根本沒有作統計,而根據政府一向的態度,沒有統計數字,沒法證實有問題,於是「沒有特別問題」.其實,怎樣才算是「特別問題」,可能是因為失業或欠債而自殺的新聞,已經被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一點兒也不新鮮,自然不會認為有什麼特別之處。其實在這些自殺的人當中,有多少人是以四至五成的收入來供樓,難道政府要去找問米婆來幫手,考究那些自殺者是否因為用太多錢來供樓,而導致其經濟大失預計?政府的厚臉真是令人徹底失望,所有人均會有錯,你我都可能看錯市而成為負資產者,但政府知錯不改,一錯再錯,幻想香港是一塊福地,更幻想錯有錯著,將錯就錯。

近來計劃於內地發展地產而被市民痛罵及向政府認錯的房協,近來有一個德政.它們在8月初已經實行一個新政策,就是3年前借了首次置業或夾心階層貸款的業主,若他們於賣樓時,虧損逾10%,就不需要繳付一萬元手續費,只須繳交$1,000;而先前交了一萬元手續費的業主,房協更會退回$9,000給他們。而最近5個月,已經有93個夾心階層貸款業主蝕讓樓宇.房協主動打電話給這批再次受到優惠照顧的幸運人士,告訴他們可以取回$9,000。有一個受到這優惠的業主打電話去電台,讚賞房協很體恤他們,表示他已蝕了70萬元,現時房協這樣做法,真是雪中送炭。其實,那業主有否真的想清楚他為何會身處雪地中?其實是政府鼓勵、甚至貼錢送他們去雪地,那些優惠相對他們於物業上的虧損來說,政府的政策根本就是貼錢害人。

香港人迷戀買樓的心癮很重,簡直是病入膏肓。已作出深刻反省的負資產窮媽媽,在書中也只敢建議人們用4成以下的收入去供樓.我最近約見她,原來她其實也不贊成,只是因為普遍人的觀念太根深蒂固,很難接受一個較低供樓上限比例。我一點都不贊成,供樓最多只可以佔收入兩至三成,還要緊記此比例只是置業作投資才合用,而投資第一要訣就是要止蝕.如果買樓是消費的話,比例應該更低。當收入減少時,要確保自己能夠減少消費,供樓的開支在有需要時可以減到。如個人事業前景不明朗,更要想清楚應不應該供樓。理財有攻有守,置業是攻不是守。有機會再同大家講理財金字塔概念,你會明白其實香港很多理財專家都是錯得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