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職 富爸爸系列 32 - 香港大趨勢(一)


「自己顧自己」,從財政赤字說起

最近看經濟新聞真的是觸目驚心,失業率升至6.7%;政府聲稱有結構性財政赤字,若再不動手,三千幾億財政儲備到2008/09年不單用完,之後更會有萬億欠債;私人破產個案大增,影響渣打銀行的盈利.

        銀行信用卡壞賬急增的問題,是咎由自取,亦是必然的.其實銀行不惜一切大送禮物,吸引信用卡客戶,他們不知道不善理財的人在左卡取錢,還右卡的債嗎?但明知故犯,等到有一天,在正當客戶身上賺的錢,抵銷不了不當客戶的壞賬,銀行便「乖乖地」收歛.

        最令筆者擔心的不是這些,而是年輕置業者的問題.年輕一代似乎並無吸取前人教訓,繼續被銀行及發展商吸引,舉債買樓.看到一對夫婦置業的故事.他們去年以400 多萬,購入紅磡一個豪宅屋苑頂層47 樓一個逾千呎單位.『老實說,以這樣的價錢,在數年前根本買不到如此居所,這可說是我們的 dream house(夢幻屋),我相信在未來十年內,也不會搬了!』」兩夫婦分別任職電訊及科技公司管理階層,月入合共逾10 萬元,新樓月供不足兩萬元,報章還說:「他們供得甚輕鬆。」

    問題是:月入10萬元,為何只供2萬元? 現時利息低企,一般人預計稍後美國利息回升,為何不增加供款,趁低息儘快減債?如果向銀行借400萬元買樓,以3厘計,每年利息要12萬元,即每月要1萬元利息,月供2萬,也代表400萬元債項在首年只還了12萬元本金.不過,如果息口增加1厘,每年利息要16萬元,即每月要還1萬3千幾元利息,增幅極大.很明顯的是,兩夫婦對自己的前途很有信心,幾時還都無問題!不過,亦很明顯的是,從理財角度看,他們在低息及通縮期間,不善用現時的供款能力,並不明智.

    事實上,在身旁認識的朋友及傳媒的報導中,都聽聞新一代置業者的不智.現時,年輕人入市的比例增多,他們較喜愛新樓盤,一方面是因為樓盤的配套設施新穎,適合年輕人的口味,另一方面,他們被發展商的招徠方法吸引.透過銀行低息貸款加發展商二按,手上有十數萬元便可以成為業主。發展商及銀行設計到,最初供樓時,每月供款很少,就憑這個賣點,挑起很多年輕人的擁有慾.他們沒考慮樓價會因初期免供二按而要增加,亦沒考慮到,在三年(一般而言)後,他們開始要攤還二按貸款.年輕人個人負擔一直小,無預計家庭開支在小孩子出世後會急劇上升,也沒有想到香港人的收入有普遍下調的壓力.兩三年後,大批置業者開始供二按時,問題將陸續浮現.

    由今期開始,筆者會談談香港發展大趨勢,希望大家看清現實,善用自己的才能、時間、金錢及人生.第一要認清的是:香港正式進入結構性赤字年代.結構性赤字和前面談的樓市不是風馬牛不相及嗎?不是,它們關係密切.政府的收入一直以來非常倚靠賣地收入,97/98年度的利得稅收入有553億元,佔政府收入接近五分一,而賣地收入卻達636億元,佔政府收入接近四分一.樓市泡沫爆破,今年度賣地收入預計不足100億元.單是賣地收入,政府少了5百幾億.以往,香港的醫療及社會福利可以有大幅度的增長,地產泡沫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結構性赤字報告公布的同日,財政司長梁錦松說,人口流動及老化的問題會長遠影響政府的收入與支出,是造成政府財政赤字的隱憂。於是,梁錦松透露,政府有需要檢討目前本港「按地域徵稅」的做法是否適當.他的話是這樣說的:「香港財政收入跟地域,只有在香港賺的錢才徵稅,香港以外賺的錢不徵稅,但我們的開支是跟人的,以地域為主的收入制度與跟人為主的開支制度,究竟是否適合呢?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傳媒因此推論,政府有意考慮向在海外工作的本地居民及企業徵稅,即所謂徵收「離岸稅」.

    其實,所謂「按地域徵稅」是香港吸引外資來港營商的極重要稅制安排.大部分國家的居民及企業,在國家區域之外活動所得的收入,也要向國家納稅。但香港沒有這些稅項,對香港的整體策略幾乎是必須的.為何我這樣說呢?香港政府的策略,是建設一個適合全球跨國企業營商的都會,希望那些企業來香港設立亞洲區統籌中心.這些企業將統籌中心設在香港,一方面接近內地,另一方面享受西方社會接受的營商制度,又不用負擔過重的稅項.若在香港經營,又要繳交內地業務的稅款,那些企業很可能會考慮,直接在上海統籌,或在新加坡遙控.香港政府是不能承受這個風險.報章在財爺言論的第二天便有稅務學家警告:「對企業來說,香港若徵『「離岸稅」,外資極有可能將總部遷至新加坡。」

    筆者相信政府向企業徵收「離岸稅」幾乎是不可能,向港人在外地收入徵收薪俸稅是有些微機會,但筆者估計財爺是另有所圖.財爺提出的問題其實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以地域為主的收入制度與跟人為主的開支制度不協調.若果輿論指出,改變收入制度不是辦法,那麼解決的方案便「唯有」改變開支制度.亦即是說,如果你在外地賺錢,沒有因此而繳交稅款,那麼你到老年回香港,仍有資格享受平價醫療、社會福利或公共房屋優惠?要收緊開支,政府必須找出理據,逼部分有能力的居民,不再享受那些政府過份補貼的服務,令較合市場原則的私人服務能夠出現.說到底,若我們工作到55歲退休,政府有可能要負責我們的20年醫療服務,政府怎能無止境負擔這個包袱?政府不揹,也就是說,要由我們自己揹.你準備好了嗎?年輕置業者除了在你的dream house 夢幻屋摘星之外,你有腳踏實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