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職 富爸爸系列 37 - 香港大趨勢(六)發展新「獅子山下」精神 ── 從九龍半島邁向南京、武定、徐州、滑鐵盧及非洲的獅子山 亞洲電視可說大福大運,在《百萬富翁》的熱潮之後,無以為繼,《伴我同行》及《勝券在握》收視不足五點,但港台製作的《獅子山下》的首集收視卻已經有10點之多. 梁錦松以一曲《獅子山下》作財政預算的結束,用以喚起港人的傳統香港精神,鼓勵我們同舟共濟,逆境自強.究竟《獅子山下》的意識是不是就是「香港精神」,對現在的港人又有沒有用處呢? Michelle’s friend (即伏明霞男友)說,《獅子山下》是一種「守望相助,患難相扶」的街坊精神,大家團結奮鬥,創出經濟奇蹟.這是不是真的?其實人很容易美化過去,往往將以往的歷史想像是美麗歲月(Good Old Days).香港人是團結的?互相幫助的?這種情況當然有,不過是主導的嗎?很多人反而覺得,當時由內地的「鄉下」來到香港這個「商埠」,人情淡薄,適應困難.或許有人認為香港人孤身苦拚,才是真實的老香港寫照.香港大學社會學家吳俊雄就形容香港人的生活風格是發奮、搏殺、機靈、犬儒、自私、「招積」、「走精面」、「無執輸」、「弱肉強食」. 那麼,「獅子山下精神」是甚麼?中年人重看《獅子山下》,當然懷勉一番,但青少年看後,又有甚麼反應?有一個專欄作家和侄女一齊看,年少天真的侄女竟然不相信這劇集反映當年香港社會實況,她說:「我唔信當年香港咁窮,港人咁辛苦,一定係編劇作大。」莫非「獅子山下精神」是捱窮吃苦的意思?《獅子山下》對中年人有懷舊、鼓勵的作用,但對青少年來說,會否是一個香港已經富裕不再,要重回貧窮生活的警告?事實上,當年香港人是活在「獅子山下」的實況,但那是極不情願,他們的夢想是「太平山上」. 不要以為「獅子山下」的意識是差勁的,事實上,即使沒有梁錦松的「提醒」,《獅子山下》在香港歷史上,是一個不能代替的里程碑.我懷疑梁錦松是在一本研究香港普及文化發展的書籍《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中「抄橋」的.書中輯錄了朱耀偉的一篇關於流行歌詞發展的文章,有一段這樣說: 「《獅子山下》可說標示著從同舟共濟到本土意識的自覺建構的重要過渡.香港電台製作的《獅子山下》早在70年代初已開始播映,一直表現為一種為『小市民說話的傳統』,在《狂潮》、《家變》等大型長篇電視劇的虛擬富貴世界之外,展示了金雕玉砌的現實底下的另一圖象.1979年推出的同名主題曲更是上述從同舟共濟到本土意識的重要過渡: 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
(頁268)我地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 我地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何其巧合呢? 在《獅子山下》之前,香港居民沒有「香港人」這個身份.六十年代之前,難民意識是主導的,流行曲都是普通話的.「我是中國人」,「我是華人」,「我是潮州人」,但在那時,沒有「我是香港人」的意識. 不過,隨著香港經濟起飛,「大香港意識」卻開始出現,內地人變成落伍的「阿燦」.現在,90年代的經濟泡沫爆破之後,香港人發現香港的經濟成就不堪一擊,不值一哂. 大部分人抱怨香港沒有把握轉型到高科技工業的機會,只將生產線搬到內地,結果令香港經濟停滯不前.我不太同意這個論點,下一兩期再向大家分析.但有一點很重要的是,香港的前途在於發展成為亞洲大都會,要發展成功,我們必定要向北望及向西望,也就是說,要融合中國內地,和國際社會連結,否則香港不能有持續的經濟成長.大都會的吸引,不單是繁榮的經濟及多采多姿的生活方式,還有文化的交流.無論你要追求藝術、歷史、宗教、人生智慧、最新思潮,都不得不到大都會去找尋.香港本土文化的建立由《獅子山下》開始,只有不足30年歷史.在以後的日子,要向縱、橫方向進深. 九龍半島的「獅子山」是我們的根,但我們不能囿於狹小的「獅子山意識」.我們要認清楚世界上有很多「獅子山」. 南京有12個旅遊風景區,其中之一就是「獅子山」景區,最近當局已經開始興建「獅子山」垂直觀光電梯及規劃建設獅繡山莊。 雲南武定縣亦有一個「獅子山」,更有「西南第一山」之稱,被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列為20個全國保護旅遊消費者權益示範地點之一,在上月就舉辦牡丹花會,有超過4萬株牡丹花展出. 你可知,世界上出土年代最久遠的酒是在那裡?又是在「獅子山」,不過是在江蘇徐州市的那一座。在1995年,這個獅子山的漢代楚王陵中發現蘭陵美酒,竟然有2148年的歷史. 在中國起碼有三個「獅子山」,在遙遠的國度亦有不少,在比利時南部小鎮───滑鐵盧就有一座。1815年6月18日,法國皇帝拿破侖和英荷聯軍在這裡大戰,原本佔盡上風的拿破侖竟然大敗,改寫了歐洲歷史.在這裡一邊有拿破侖塑像,另一邊有一尊重近30噸的鐵鑄獅子,據說是用當年繳獲的法軍槍炮鑄造而成,當地人稱那個地方為「獅子山」。 亞洲及歐洲都有「獅子山」,非洲也有,而且是一個國家!最近看到報章報導,才知世上有一個「獅子山共和國」,過去十年,獅子山共和國一直陷於內亂,國民都紛紛逃難。 香港的「獅子山」意識要再「增值」,持續發展,才可和香港人自強不息的文化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