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為何高價角逐LME ? - 信報 30/05/2012全球最大金屬期貨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競投5月7日截標,港交所(388)與另外三家交易所競購。不過,四家競購者中,港交所最缺乏商品交易經驗,高價競購在所難免,市場一面倒不看好這宗併購,港交所股價節節後退。
港交所一直希望進軍商品市場,但脫離整個產業鏈,根本無條件由頭做起。
港交所在香港受專利保障,但在國際商品市場是否只是癩蛤蟆?
LME 卻是天鵝,它有135年歷久不衰的歷史,一直是金屬期貨合約的領頭羊,在非有色金屬交易中,佔全球總量的8成。它不僅是世界金屬的定價中心,還有着整條產 業鏈的龐大客戶群,生產商及貿易商都普遍將LME價格作為貿易定價的基準,全球金屬行業的主流生產商都把在LME註冊品牌作為高品質的象徵。
癩蛤蟆吃到天鵝肉是幸福的事嗎?還是「追得到,也未必好」?市場幾乎一致認為這個交易對港交所不利,因為LME叫價超高。
估值攀升至250億
LME 最大股東摩根大通在去年11月收購的部分股權,只是以5.4億英鎊作估值,LME開始傳出賣盤後,市傳估值升至10億英鎊,傳言估值一度攀升到20億英鎊 (折合約250億港元)。截標後,市傳出價8億英鎊的紐約泛歐交易所正式出局,留下三強市傳出價介乎10至12億英鎊,折合123至147億港元。
LME最新的盈利數字只公布到2010年,當年純利不足1000萬英鎊,以此計算,收購價反映市盈率以百倍計。不過,合理估值當然不是看過去盈利,而應着眼未來。
從傳媒報道看到美銀美林對LME的預測盈利,2011年為1470萬英鎊,今年升至2160萬英鎊推算,收購作價介乎預測2012年市盈率46至70倍。
然而,以此作價,也不是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所說,港交所以高市盈率的身份收購低市盈率的資產。若以盈利數字計,港交所全年盈利約50億港元,LME提供的盈利貢獻低於半成。
但這些盈利預測有保證嗎?LME有極高市場佔有率,是否因為收費低廉?日後提升收入,會令投行及經紀將交易量帶去其他交易所?LME是會員制,作為投資銀行及經紀的股東,當然一直將肥水留在自己田,但賣盤後,還會如此嗎?
因此,秘而不宣的是,大部分分析員都認定港交所是買貴貨的傻仔。
以利弊評估秤一秤
除了估值問題之外,究竟LME在港交所手中還可以是優質資產嗎?LME是業內翹楚,若非發展已到樽頸,怎會善價而沽呢?LME沒有專利保障,面對其他交易所的市場競爭,港交所有否營運跨境交易所的能力?有否保持甚至提升它的競爭力嗎?
這些質疑其實都成立,因為收購LME存在不確定性。既然有不確定性,那麼應該用利弊評估秤一秤。
作為一家交易所,虧損機會很低;那麼,若悲觀地假設LME的未來盈利貢獻是零,以5月18日109.6元收市價計,港交所市值為1183億港元,147億港元的LME便是港交所的12.4%市值。
若港交所能全部配股支付,盈利要由1.124倍股票分享,攤薄效應約11%.當然港交所股東會只授權配股一成。若最壞是攤薄11%權益。最好又會如何呢?港交所的併購有可能除笨有精嗎?
很明顯,對港交所來說,LME有的是戰略價值,那是無價的嗎?
擁有LME除了可以掌握金屬定價權、市場認受性,也可以獲得其人才、技術及客路。新港交所可以滙聚中國金屬商品用戶及國際市場交易商、生產商,更可能將中國與國際商品的定價併軌。
在無形利益之外,也有實利的憧憬。在2011年,LME各種合約成交1.47億張,合約總值達15.4萬億美元(約120萬億港元),較港股市場去年成交額約17.4萬億元,多出近6倍。
現時LME經營完全不符商業原則,交易費用偏低,沒有自己的結算所,開支近年都以二、三成的幅度上升.若能將LME真實的經濟價值體現出來,港交所將增添一個重要的盈利來源。
打開中國交收倉之門
LME「擇偶」會選港交所嗎?港交所是商品市場的「初哥」,但真的癩蛤蟆嗎?
市場一直揣測,LME賣盤和開拓中國市場有關。
《上海證券報》(2011年11月24日「中國需求將推動LME交易量再攀新高」一文)曾專訪LME首席執行官馬丁艾伯特(Martin Abbott),他將中國未來的潛在需求視作「LME交易量再攀新高」的一個契機。
而競投在5月7日截標後兩日,LME便公布馬丁艾伯特將在月底訪華,惹人關注。
事實上,中國是金屬市場上的最大買家,佔工業用金屬期貨交易量八成,LME也已宣布考慮提供人民幣結算合約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交收貨倉的設立。LME在全球14個國家有共700間貨倉,但在中國卻被拒於門外。證監會2009年明言禁止境 內倉庫為境外商品交易所進行交收,若最終能獲批,LME和上海期貨交易所(上期所)之間的套利交易機會大幅增加。
有評論認為,收購LME可以令港交所在商品市場上超越上期所,這是狹窄的思維。
現時LME反映着全球價格,上期所反映着內地價格,但隨着強大中國需求影響之下,後者形成「亞洲」價格,令兩家交易所形成微妙的競爭。
不過,港交所應有的角色不是站在上期所的對立面,而是兩者的橋樑。沒有內地的人和,港交所不能在商品市場有作為,而即使沒有保證LME能帶來豐厚的回報,短期也令盈利攤薄,我仍然支持收購,以有限的可能損失換取一個發展的好機會。
作者鄭建生為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