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核與生物遺傳資源爭奪戰 - 香港商報 16/04/2011

 

去年101829日,來自世界193國的官方代表與非政府組織於日本名古屋,參加第10屆生物多樣性國際會議(COP10)

 

    祝島是反核運動基地

 

    會議開始前,反核人士在《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HeraldTribune)刊登三分之一版面反核廣告,反對日本核能計劃中最新一座核電廠計劃———山口縣上關核電廠,因為這座核電廠會破壞生物多樣豐富的小島———祝島。而一群反對上關核電廠的年輕人,在8月底亦由祝島出發,經過近兩個月的步行,抵達了名古屋會議現場,部分人更展開絕食斷水抗議。

 

    上關核電廠位於山口縣瀨戶內海,距祝島只有3.5公里。島上只有一個500人的漁村,沿岸邊開車約半個小時就可環繞全島一周。但這裏是一個長達28年的反核運動基地,更是眾多諷刺性巧合的地點。

 

    首先,祝島離開原爆的廣島只有82公里,上關核電廠也預計將供電予廣島。

 

    第二,當地有江豚、日本默里萊海鳥等稀有生物棲息,建設核電廠將帶來生態衝擊,也是生物多樣性會議主辦國日本的一大諷刺。

 

    第三,這座最新的核電廠能夠抗震的上限是8.6級,遠不足以抵禦福島核電廠今次的地震。

 

    這個核電廠計劃自1982年開始,至今已28年,祝島居民也反核28年,每星期都在島上舉行抗議遊行,至今超過1000次。2009年日本中國電力公司(與內地的中國電力公司無關)準備開工,祝島漁船在海上集結阻止工程船前進,而獨木舟好手、社運工作者從外地來到,阻礙填海工程,他們稱這個行動為「彩虹獨木舟」行動,而結果成功地阻延工程近一年。電力公司其後向法庭申請禁制令,今年221日獲法庭批准,禁止反對人士干擾填海工程。然而,福島事件發生後,上關核電廠在315日暫停填海工程。

 

    世界各 國爭奪資源

 

    回說名古屋會議,193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經過近三周的談判,最終通過了《名古屋議定書》,全名為「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於獲取遺傳資源以及公正和公平地分享其利用所產生惠益的名古屋議定書」(NagoyaProtocolonAc-cesstoGeneticResourcesandtheFairandEquitableSharingofBenefitsArisingfromTheirUtilization),可見,除了討論如何保護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之外,還涉及未來一種重要資源的利益分配爭議。這就是生物遺傳資源,即是具有現實或潛在價值的遺傳材料及相關資訊。

 

    當今世界各國爭奪資源,但那不只包括石油、天然氣以至黃金,也不只是中日紛爭之後大家開始認識的稀土,更包括生物遺傳資源。

 

    上海海洋大學副校長黃碩琳教授說,他請教過一位畢生從事海洋事業、也是世界海洋組織主席的聯合國助理秘書長。「我問他漁業和海底礦產哪個更重要?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生物資源,就是水產。理由是海底礦產是不可再生資源,特別是海底天然氣可能50年後就沒有了,但是海洋生物資源是可再生資源。陸地資源正在被耗盡,要養活今後增加的人口,蛋白質需要從海洋裏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海洋資源列為今後的戰略資源,不只是石油、天然氣,海洋生物資源也位列其中。」(《文匯報(上海)20101226日「尋找中國在海洋中的定位」)

 

    「海洋還是一個豐富的藥庫。海參、牡蠣、海藻,很多物質都是抗癌的良藥,只不過我們尚未很好利用。一些海綿狀的生物提煉物能治療糖尿病,珊瑚礁提煉物能治療氣喘、關節炎,某一種夏威夷的珊瑚礁裏有一種劇毒,可用來攻克白血病、高血壓;南海中一種軟珊瑚能降血壓、抗心率失常等等。」

 

    名古屋議定書推動生態保護,因為生物遺傳資源受到環境嚴重影響。

 

    哈佛醫學院衛生和全球環境中心物理學家兼研究員埃里克‧齊維安和阿隆‧伯恩斯坦及聯合國環境計劃署執行主任阿基姆‧施泰納聯合撰文稱,「幾千年來,行醫者都從自然中獲得治療藥物:阿司匹林來自柳樹,最近的抗癌新藥紫杉醇TM則來自太平洋紫杉皮。類似的醫學突破還將層出不窮。但只有在大自然依舊豐饒的基礎上,當代和未來研究者才能做出造福患者的新發現。」(《南方都市報》201094日「生物多樣性告急,醫學告急」)

 

    他們以胃育蛙為例,「澳大利亞出產的胃育蛙(屬於溪蟾),母蛙在自己的胃中孵出小蛙。換成其他脊椎動物,蛙卵早已被胃中的酸消化掉了。胃育蛙對於研究防止和治療消化性潰瘍有重要意義,但研究已經難以為繼:僅有的兩種溪蟾均已滅絕。」

 

    《名古屋議定書》也嘗試訂定生物遺傳資源的利益分配遊戲規則。按照《名古屋議定書》的要求,採集生物須事先徵得原產國同意,具體利益分配須由當事人之間簽訂協議而定。不過,雖然全球絕大部分國家都簽署,美國卻拒絕。全球生物遺傳資源勢將出現明爭暗鬥的局面,我們應該開闊視野,否則將錯失未來經濟主導權。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研究員鄭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