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影子銀行成緊縮政策下資金來源 - 信報 02/06/2011


香港媒體近期有不少文章報道內地高利貸問題;《信報》專欄作者筆銘5月25日在「資金鏈斷裂 內地企業「水乾」 」一文便提到,最近包頭民企惠龍集團的董事長金利斌因為有12億多人民幣的債務,傳聞單單是每個月還息就將近2億元,結果無力還債而自焚身亡。而事實上,自焚事件是產生了火燒連環船的效應。

筆者上周六在職業訓練局舉行的富逸研討會上,正是以金利斌事件作引子,分析內地民間資金火燒連環船的問題。傳聞金利斌向借貸10萬元以下的債權人每月支付2分利息,10萬元以上的債權人每月更可享有3分利息。因此,不單作為債仔的金利斌喪生,連帶債主都遭逢不幸。

金利斌消息傳出,其中一位五十四歲的債主聞訊後心臟病發,送至醫院後搶救無效,數天後去世。債仔無力還債,債主一般是四出追討,但一位債主小桃(化名),卻選擇了匿藏。因為小桃是某農村信用社的一位職員,她以每月1分2的利息吸納了存戶近千萬元的存款,再以3分利貸給金利斌。

風險由貴客自理

小桃的個案正顯示,民間借貸是「借上借」的連環船,其中牽連着商業銀行、農信社、典當行、擔保公司等多家金融機構。而金利斌事件顯示的,不只是涉及企業及高利貸及不同金融機構的問題,而是涉及廣泛的大眾,因為內地已經出現龐然巨物─「影子銀行」。

近日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內部會議上強調了,須要關注三大金融風險,市場上較多着墨兩大風險,包括地方融資平台貸款以及房地產信貸,第三大風險卻被忽略,那就是「影子銀行」風險 。

「影子銀行」體系已經成為持續緊縮政策下的資金來源,其中,人人都可以放貸,不須通過銀行借貸,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地下錢莊因此愈來愈活躍。

影子銀行不一定是在銀行之外,可以是在銀行以內。有些銀行自己製造「影子銀行」,直接為其「貴賓」客戶做委托貸款的業務,代客戶找貸款的對象。銀行收取的是服務費及手續費,而不是貨款利息,風險也不是由銀行承擔,而是「貴客」自理。

大家有沒有對4月份居民存款減少4678億元的統計數字,感到不解呢?這期間,股市下挫,成交沒異樣;房地產依然在調控中,成交也沒異動;黃金、白銀、銅以至農產品都下跌,那些錢到底去了那裡?很可能去了「影子銀行」 ,變身為追求高息的信貸資金,可能在銀行幫助下變成高利貸,又可能變為 「創意」融資,又可能購買投資房地產的信托產品,以超過20%利率協助內地房地產開發商融資。

緊縮環境下資金來源

今年第一季,銀行業新增貸款2.24萬億元,同比少增3524億元,但銀行理財產品卻出現了爆發式增長,發行規模達到4. 17萬億元,同比增加約2. 92萬億元。大眾關注新增貸款數字,但其重要性已經減低,因為新增貸款及理財產品銷售已經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係。

《21世紀經濟報道》(5月18日「組合投資產品資金騰挪術」)便引述普益財富研究顯示,2008年至2011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餘額與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間的相關係數是-0.19,2010年至2011年一季度變成了-0.66。

新增貸款愈多,理財產品就會愈多。銀行的新增貸款受制於存款準備金率,但在影子銀行,這卻毫無限制,採用了更高的貨幣乘數和槓杆。

現在關於內地高利貸的報道主要還是提及溫州的情況,因為消息來源自《中國日報》的近日報道,統計數字顯示溫州高達89%人口和57%企業,須從銀行體系以外渠道取得貸款。

其實,不單是溫州的影子銀行體系非常龐大,廣東省也是如此。《南方日報》(5月10日「民間借貸風險危若懸湖」 )便報道,2010年底,東莞正常的銀行渠道融資,即正常貸款是4000多億元,據相關監管部門的調研測算,東莞的民間融資規模大約也有2000億至3000億元。

恐成另一個龐茲騙局

正如《經濟觀察報》(5月16日)社評所擔心,龐大的影子銀行會不會是一個龐茲騙局?「在影子銀行膨脹過程中,每個人都相信泡沫可以維繫,債務人將憑借其融資所得換取成倍的回報,債權人可以高枕無憂。不過緊縮本身就意味着刺穿泡沫的可能性很大。當這個膨脹的鏈條破滅 … 誰來為影子銀行埋單?」

在剛過去的研討會上,筆者認為內地負利率狀況(定期利率追不上通脹)將龐大資金推出影子銀行,造成貨幣亂竄的現象,與貨幣緊縮的政策原意適得其反。

若增加貸款利率會加大硬着陸風險,央行會否推行不對稱加息(貸款利率加幅低於存款,甚至不加貸款利率)?中央又會否推出支持中小企的措施,同時又將人民幣一次性小幅升值,以迅速減輕輸入型通脹壓力,調低大眾的通脹預期呢?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紅股紅輪的魔術戲法- 信報05/05/2011

 
港股4 月業績公布期,不單二三線股熱中財技,大型藍籌也活躍異常,造就更多股壇魔術戲法, 紅股及紅輪紅透半邊股壇。交通銀行(3328)公布業績,很多報章以標題「多賺三成派息兼首次派紅股」報道,傳遞出「好消息」的誘人感覺。
 
有報章引述,交行董事會煞有介事地計算出紅股的金額是超過56 億元,連同中期息,交行全年派息123.77 億元,派息比率為31.7%,與2009 年32.3%差不多!
 
這完全是一個高超魔術。實情是,交行股東每10 股股份可獲1 股紅股,但同時大減派息比率,用派發紅股代替大部分末期股息。
 
紅股就如紅利,是企業額外派發給股東的嗎?對不起,這是錯的。然而,絕大多數的報章一直把派發紅利說成是一個股東有利的消息,是上市公司慷慨對待股東的做法。這是一個嚴重而普及的誤會,甚至可說是誤導。
 
以上述為例,交行從那裏撥出逾56 億元的資金?完全沒有,只需多印約7 億股而已,儼如印銀紙一樣。
 
 
 
此股不同彼股原則
 
假如投資者持有一萬股,派紅股時交行升至每股11 元,他原本有11 萬元資產;十股派一紅股,他便應收到一千股紅股,如每股是11 元,那麼,他的資產便增加了1.1 萬元嗎?如果真的如此,交行所有投資者的總資產便像印銀紙一樣,神奇地升值10%?請各位交行股東不要幻想,這只是魔術戲法。交行的總市值不會因股票數目增加而上升,否則,所有上市公司董事會都會不斷派發紅股。
 
請注意,派紅股前的「股」及派紅股後的「股」是不同的「股」,此「股」不同彼「股」,因為股價也會自動調整。簡單來說,交行的股東分享企業的盈利,在派發紅股前,盈利分10份,在派發紅股後,盈利則要分11 份;因此,按前例,交行股東收到紅股後,資產是不會上升,他仍然只有11 萬元。由於收到紅股後,總股數變為1.1 萬股,他的交行股票每股值是10 元(110000 元/ 11000 股)。
 
他明明收到1000 股紅股,每股10 元,價值1 萬元,這不就是紅利嗎?請投資者緊記「此股不同彼股」的原則。很簡單的是,你多了1000股紅股,但同時你原有的1 萬股交行,價值下跌了1 萬元。魔術師將真金白銀的1 萬元交到你手上,但別開心,他同時在你身上取走了1 萬元。
 
另一市場焦點是「紅輪」,是紅利認股證的簡稱,也就是說,股東需要付出一個認購價去換取紅股。早前成為頭版新聞的紅輪事件是,恒地(012)主席李兆基突然提前以100 億元行使手上大部分的恒地紅輪(879),每份行使價58元,較當天恒地收市價54.75 元, 高近6% 或5.6 億元,紅輪
 
的價格在次日曾
 
狂升六成多,成交增加三倍多。
 
實情是,紅輪比紅股更惡劣。紅股只會製造拆細效應,若派送紅股期間沒有股價異動,股東持有的權益沒有大影響,但紅輪卻不是,若想把紅輪變成股份,股東要付出真金白銀兌換,其實這是另類的供股集資。
 
 
 
紅輪乃另類供股是也
 
恒地紅輪背後是涉及250 億元的集資大計。
 
對小股東來說,今次紅輪情況比一般供股更惡劣。若股票現價是55 元,供股的股價通常有折讓,即是說,股東要取得更多股票,付出的代價怎會高於55 元呢?但今次需付出58 元去獲取更多股票,為何不直接在市場以55 元買入股票呢?
 
市場如何解讀「四叔」李兆基行使紅輪行動呢?報章當時報道指「券商普遍認為,雖然不明李兆基提前行使『未到價』紅輪的動機,但入市行動正面。…有券商說, 『四叔』身體力行,為恒地前景投下信心一票,股價會繼續向好。」事實上,李兆基不惜蝕底行使紅輪,最少有兩個理性目的,第一,帶起股東信心,把恒地股價炒至58 元以上,或令其餘紅輪持有者行使;第二,如果不是行使手上的紅輪, 「四叔」難以用此價格購入如此大量股份。不過,股價還未升穿58 元,小股東又無力買入大量股份,為何要行使紅輪呢?
 
既然紅輪沒有吸引力,小股東是否置諸不理便可?不,因為股東持有的權益會被攤薄。恒地今次是五股送一股紅輪,即100 股會送出20 份紅輪。
 
大股東持有近六成股權,若最終有六成紅輪被行使,即有12 份紅股被行使,總股數便變為112 股。根據「此股不同彼股」原則,股票價格將來會出現變化。
 
若恒地股價不能升破58 元,小股東應做的是,善價而沽紅輪。恒地股價在四叔公布行使次日升近57 元,紅輪價格最高升越1.3 元,收報1元,升逾三成。
 
自此,紅輪由高價徐徐向下,不消一周,執筆時(4 月18 日收市),紅輪價格為0.58 元,已跌穿4 月13 日的起步點。
 
投資者及傳媒分不清楚魔術戲法,只會誤己誤人,香港也不會進步。
 
鄭建生為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研究員,莫家聲為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研究助理鄭建生

反核與生物遺傳資源爭奪戰 - 香港商報 16/04/2011

 

去年101829日,來自世界193國的官方代表與非政府組織於日本名古屋,參加第10屆生物多樣性國際會議(COP10)

 

    祝島是反核運動基地

 

    會議開始前,反核人士在《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HeraldTribune)刊登三分之一版面反核廣告,反對日本核能計劃中最新一座核電廠計劃———山口縣上關核電廠,因為這座核電廠會破壞生物多樣豐富的小島———祝島。而一群反對上關核電廠的年輕人,在8月底亦由祝島出發,經過近兩個月的步行,抵達了名古屋會議現場,部分人更展開絕食斷水抗議。

 

    上關核電廠位於山口縣瀨戶內海,距祝島只有3.5公里。島上只有一個500人的漁村,沿岸邊開車約半個小時就可環繞全島一周。但這裏是一個長達28年的反核運動基地,更是眾多諷刺性巧合的地點。

 

    首先,祝島離開原爆的廣島只有82公里,上關核電廠也預計將供電予廣島。

 

    第二,當地有江豚、日本默里萊海鳥等稀有生物棲息,建設核電廠將帶來生態衝擊,也是生物多樣性會議主辦國日本的一大諷刺。

 

    第三,這座最新的核電廠能夠抗震的上限是8.6級,遠不足以抵禦福島核電廠今次的地震。

 

    這個核電廠計劃自1982年開始,至今已28年,祝島居民也反核28年,每星期都在島上舉行抗議遊行,至今超過1000次。2009年日本中國電力公司(與內地的中國電力公司無關)準備開工,祝島漁船在海上集結阻止工程船前進,而獨木舟好手、社運工作者從外地來到,阻礙填海工程,他們稱這個行動為「彩虹獨木舟」行動,而結果成功地阻延工程近一年。電力公司其後向法庭申請禁制令,今年221日獲法庭批准,禁止反對人士干擾填海工程。然而,福島事件發生後,上關核電廠在315日暫停填海工程。

 

    世界各 國爭奪資源

 

    回說名古屋會議,193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經過近三周的談判,最終通過了《名古屋議定書》,全名為「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於獲取遺傳資源以及公正和公平地分享其利用所產生惠益的名古屋議定書」(NagoyaProtocolonAc-cesstoGeneticResourcesandtheFairandEquitableSharingofBenefitsArisingfromTheirUtilization),可見,除了討論如何保護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之外,還涉及未來一種重要資源的利益分配爭議。這就是生物遺傳資源,即是具有現實或潛在價值的遺傳材料及相關資訊。

 

    當今世界各國爭奪資源,但那不只包括石油、天然氣以至黃金,也不只是中日紛爭之後大家開始認識的稀土,更包括生物遺傳資源。

 

    上海海洋大學副校長黃碩琳教授說,他請教過一位畢生從事海洋事業、也是世界海洋組織主席的聯合國助理秘書長。「我問他漁業和海底礦產哪個更重要?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生物資源,就是水產。理由是海底礦產是不可再生資源,特別是海底天然氣可能50年後就沒有了,但是海洋生物資源是可再生資源。陸地資源正在被耗盡,要養活今後增加的人口,蛋白質需要從海洋裏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海洋資源列為今後的戰略資源,不只是石油、天然氣,海洋生物資源也位列其中。」(《文匯報(上海)20101226日「尋找中國在海洋中的定位」)

 

    「海洋還是一個豐富的藥庫。海參、牡蠣、海藻,很多物質都是抗癌的良藥,只不過我們尚未很好利用。一些海綿狀的生物提煉物能治療糖尿病,珊瑚礁提煉物能治療氣喘、關節炎,某一種夏威夷的珊瑚礁裏有一種劇毒,可用來攻克白血病、高血壓;南海中一種軟珊瑚能降血壓、抗心率失常等等。」

 

    名古屋議定書推動生態保護,因為生物遺傳資源受到環境嚴重影響。

 

    哈佛醫學院衛生和全球環境中心物理學家兼研究員埃里克‧齊維安和阿隆‧伯恩斯坦及聯合國環境計劃署執行主任阿基姆‧施泰納聯合撰文稱,「幾千年來,行醫者都從自然中獲得治療藥物:阿司匹林來自柳樹,最近的抗癌新藥紫杉醇TM則來自太平洋紫杉皮。類似的醫學突破還將層出不窮。但只有在大自然依舊豐饒的基礎上,當代和未來研究者才能做出造福患者的新發現。」(《南方都市報》201094日「生物多樣性告急,醫學告急」)

 

    他們以胃育蛙為例,「澳大利亞出產的胃育蛙(屬於溪蟾),母蛙在自己的胃中孵出小蛙。換成其他脊椎動物,蛙卵早已被胃中的酸消化掉了。胃育蛙對於研究防止和治療消化性潰瘍有重要意義,但研究已經難以為繼:僅有的兩種溪蟾均已滅絕。」

 

    《名古屋議定書》也嘗試訂定生物遺傳資源的利益分配遊戲規則。按照《名古屋議定書》的要求,採集生物須事先徵得原產國同意,具體利益分配須由當事人之間簽訂協議而定。不過,雖然全球絕大部分國家都簽署,美國卻拒絕。全球生物遺傳資源勢將出現明爭暗鬥的局面,我們應該開闊視野,否則將錯失未來經濟主導權。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研究員鄭建生

反核與生物遺傳資源爭奪戰 - 香港商報 16/04/2011

 

去年101829日,來自世界193國的官方代表與非政府組織於日本名古屋,參加第10屆生物多樣性國際會議(COP10)

 

    祝島是反核運動基地

 

    會議開始前,反核人士在《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HeraldTribune)刊登三分之一版面反核廣告,反對日本核能計劃中最新一座核電廠計劃———山口縣上關核電廠,因為這座核電廠會破壞生物多樣豐富的小島———祝島。而一群反對上關核電廠的年輕人,在8月底亦由祝島出發,經過近兩個月的步行,抵達了名古屋會議現場,部分人更展開絕食斷水抗議。

 

    上關核電廠位於山口縣瀨戶內海,距祝島只有3.5公里。島上只有一個500人的漁村,沿岸邊開車約半個小時就可環繞全島一周。但這裏是一個長達28年的反核運動基地,更是眾多諷刺性巧合的地點。

 

    首先,祝島離開原爆的廣島只有82公里,上關核電廠也預計將供電予廣島。

 

    第二,當地有江豚、日本默里萊海鳥等稀有生物棲息,建設核電廠將帶來生態衝擊,也是生物多樣性會議主辦國日本的一大諷刺。

 

    第三,這座最新的核電廠能夠抗震的上限是8.6級,遠不足以抵禦福島核電廠今次的地震。

 

    這個核電廠計劃自1982年開始,至今已28年,祝島居民也反核28年,每星期都在島上舉行抗議遊行,至今超過1000次。2009年日本中國電力公司(與內地的中國電力公司無關)準備開工,祝島漁船在海上集結阻止工程船前進,而獨木舟好手、社運工作者從外地來到,阻礙填海工程,他們稱這個行動為「彩虹獨木舟」行動,而結果成功地阻延工程近一年。電力公司其後向法庭申請禁制令,今年221日獲法庭批准,禁止反對人士干擾填海工程。然而,福島事件發生後,上關核電廠在315日暫停填海工程。

 

    世界各 國爭奪資源

 

    回說名古屋會議,193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經過近三周的談判,最終通過了《名古屋議定書》,全名為「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於獲取遺傳資源以及公正和公平地分享其利用所產生惠益的名古屋議定書」(NagoyaProtocolonAc-cesstoGeneticResourcesandtheFairandEquitableSharingofBenefitsArisingfromTheirUtilization),可見,除了討論如何保護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之外,還涉及未來一種重要資源的利益分配爭議。這就是生物遺傳資源,即是具有現實或潛在價值的遺傳材料及相關資訊。

 

    當今世界各國爭奪資源,但那不只包括石油、天然氣以至黃金,也不只是中日紛爭之後大家開始認識的稀土,更包括生物遺傳資源。

 

    上海海洋大學副校長黃碩琳教授說,他請教過一位畢生從事海洋事業、也是世界海洋組織主席的聯合國助理秘書長。「我問他漁業和海底礦產哪個更重要?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生物資源,就是水產。理由是海底礦產是不可再生資源,特別是海底天然氣可能50年後就沒有了,但是海洋生物資源是可再生資源。陸地資源正在被耗盡,要養活今後增加的人口,蛋白質需要從海洋裏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海洋資源列為今後的戰略資源,不只是石油、天然氣,海洋生物資源也位列其中。」(《文匯報(上海)20101226日「尋找中國在海洋中的定位」)

 

    「海洋還是一個豐富的藥庫。海參、牡蠣、海藻,很多物質都是抗癌的良藥,只不過我們尚未很好利用。一些海綿狀的生物提煉物能治療糖尿病,珊瑚礁提煉物能治療氣喘、關節炎,某一種夏威夷的珊瑚礁裏有一種劇毒,可用來攻克白血病、高血壓;南海中一種軟珊瑚能降血壓、抗心率失常等等。」

 

    名古屋議定書推動生態保護,因為生物遺傳資源受到環境嚴重影響。

 

    哈佛醫學院衛生和全球環境中心物理學家兼研究員埃里克‧齊維安和阿隆‧伯恩斯坦及聯合國環境計劃署執行主任阿基姆‧施泰納聯合撰文稱,「幾千年來,行醫者都從自然中獲得治療藥物:阿司匹林來自柳樹,最近的抗癌新藥紫杉醇TM則來自太平洋紫杉皮。類似的醫學突破還將層出不窮。但只有在大自然依舊豐饒的基礎上,當代和未來研究者才能做出造福患者的新發現。」(《南方都市報》201094日「生物多樣性告急,醫學告急」)

 

    他們以胃育蛙為例,「澳大利亞出產的胃育蛙(屬於溪蟾),母蛙在自己的胃中孵出小蛙。換成其他脊椎動物,蛙卵早已被胃中的酸消化掉了。胃育蛙對於研究防止和治療消化性潰瘍有重要意義,但研究已經難以為繼:僅有的兩種溪蟾均已滅絕。」

 

    《名古屋議定書》也嘗試訂定生物遺傳資源的利益分配遊戲規則。按照《名古屋議定書》的要求,採集生物須事先徵得原產國同意,具體利益分配須由當事人之間簽訂協議而定。不過,雖然全球絕大部分國家都簽署,美國卻拒絕。全球生物遺傳資源勢將出現明爭暗鬥的局面,我們應該開闊視野,否則將錯失未來經濟主導權。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研究員鄭建生

比亞迪另有鴻圖,傳奇故事未完 信報 14/4/2011


較早前筆者撰寫的比亞迪(1211)文章「超速惹禍 比亞迪放慢發展步伐 」 (《信報》4月1 日)中說,股神畢非德吹出了一個泡沫,但在2010年成為比亞迪發展轉捩點,之前誇口的100%增長已經減速至不足20%。

但不要以為比亞迪泡沫不能再起。王傳福在去年拆禮物日接受《新世紀周刊》訪問時說,比亞迪志不在傳統汽車和手機業務,他另有鴻圖,加上兩個美國人的魅力,比亞迪故事未完。

王傳福定位在以車養車

筆者前文也提及畢非德老搭檔芒格(Charlie Munger)對比亞迪主席王傳福的賞識,稱他為「愛迪生與韋爾奇(原通用電氣董事長兼CEO)混合體」。刊登當天,適逢被視為股神接班人的大熱索科爾(Sokol)辭去股神旗艦巴郡的職位,連帶他在比亞迪的非執行董事職位也要告辭。索科爾告辭,有指這是因為他向股神推薦收購一家企業 Lubrizol 時,匆匆地先行入股該企業。索科爾自辯時提到,芒格向畢非德建議投資比亞迪時,同樣已持有3%的比亞迪。

畢非德去年訪華,巡視比亞迪業務時透露,當初反對入股比亞迪,但芒格鍥而不捨。《新民晚報》2010年10月9日「畢非德的中國緣」報道畢非德在北京談及這個投資:「畢非德風趣地說:『我和芒格相處五十一年,他一共給過我三個推薦投資的電話,前面兩次都很不錯,第三次就是建議投資比亞迪,我一開始沒有馬上採取行動,他就打電話來說,如果你不投王傳福,就錯過第二個亨利.福特了,我不為所動;他又打電話來,說,你不投就錯過第二個愛迪生了,我還是不為所動;第三次他打電話來,說,你不投就錯過第二個比爾.蓋茨啦,我一聽馬上就投了。』」

畢非德看中王傳福的新能源車業務?王傳福推翻這看法。在《新世紀周刊》(2011年2月14日) 「王傳福:危機在哪裡?」 一文中顯示,王傳福只是將新能源汽車業務發展定位為「以車養車」,汽車業務會帶他到最終的目的地,是在那裡呢?

「比亞迪由電池發展出電動車、儲能電站、太陽能,這三個產業正好匹配。關鍵是電池技術。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就在未來兩三年,我們現在是『以車養車』,新能源車想賺錢現在還是很困難的。一款車的研發投入就要十幾二十個億。比亞迪的真正志向正是新能源產品,基礎仍在他起家的電池產業。王傳福說,憑傳統汽車和手機業務的利潤和技術積累,搶佔未來的新能源產品市場。」

王傳福說:「畢非德看中的還是我們的新能源戰略、我們成長的歷史、管理團隊、做事的風格。對我們來說,今年比亞迪最重大的事是,太陽能做到近10億元,電動大巴下線。」

清潔能源主導全球經濟

除了畢非德,奧巴馬也可能成為比亞迪故事的重要配角。美國總統奧巴馬日前在華盛頓喬治敦大學的演講中提出,要在2025年之前將石油進口量減少三分之一。這個目標當然是能源安全的考慮,近期產油國的動盪局勢,日本大地震與核泄漏事件,引發更多能源戰略的反思。最近美國每加侖汽油價格隨時突破4美元,達到三年來的高水平,而更根深柢固的問題是,美國石油儲量佔世界的2%,石油消費量卻是25%。

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全球經濟主導權。奧巴馬形容清潔能源是未來經濟的制高點:「誰能領導21世紀的清潔能源經濟,誰就能領導21世紀的全球經濟。我希望美國成為這個國家,我希望美國贏得未來。」

奧巴馬提出要創造清潔能源汽車市場,他要求全美政府部門在2015年以前全部使用清潔能源汽車,預計將來美國能夠製造全球40%的新能源汽車電池。

美國一家知名智庫在3月底發表報告,指2010年中國繼續在清潔能源投資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同比增長近四成,達到544億美元。報告估計,中國風能和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產量已佔全球一半。德國2010年清潔能源投資增長一倍,達到412億美元,已經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二。

全球清潔能源投資競逐大趨勢是否已成?且看比亞迪會否承接西風,泡沫再起。

鄭建生為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研究員,莫家聲為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