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打造國際體育產業 - 信報


  在八月亞洲體育產業有兩件大事,第一件引起廣泛注目的當然是西班牙足球班霸皇家馬德里球隊在亞洲巡迴比賽,聲稱要「擄走華人的心」,正式搶佔亞洲市場。

  第二件較少關注但亦很重要的是,美國美國職業籃球聯盟(NBA)一支球隊可能將陣地遷到廣州,廣州將成為一支美國NBA球隊的主場。

  代表多個美國體育聯賽,包括NBA與及欖球及曲棍球聯盟的GT體育娛樂公司,和廣州市簽訂合作協議,將幫助廣州發展體育娛樂產業,包括興建符合NBA標準、有一萬二千個座位的籃球館。

 

背靠十三億人的市場

 

  GT公司在大約兩年前開始了對亞洲體育產業市場進行資料搜集及研究,在六月份考察了香港、北京、上海等中國十三個城市,最終選擇了廣州作為唯一中國乃至亞洲合作城市。香港在亞洲NBA體育產業競逐中落敗是必然的,因港府根本沒有這種眼界,可說「無心戀戰」。

  皇馬來港颳起的旋風希望對港府有啟發的作用。

皇馬來港索價二千多萬元,最初還擔心一千五百元門票票價過高,不被球迷接受。結果卻是高朋滿座,向隅者眾。皇馬和另一世界頂級勁旅利物浦訪港的兩場比賽,總共有近四千萬元的門券收入,顯示本地球迷對優質足球的強大需求。

   皇馬對泰國的比賽中六名超級巨星有兩人完全沒出場,殘陣應戰。香港卻完全不同,開場時六「A」皆在,完全無欺場的表現。利物浦也非常賣力,大數六比零。 皇馬及利物浦的巨星表現之賣力,完全超出我們一般的期望,「貨不對辦」的擔心完全是不必要的,因為他們的目標是香港背靠的十三億人中國內地市場及幾千萬人 的華僑市場。甲A聯賽的贊助商就指出,在星期日的球賽,有一億內地觀眾收看電視轉播的球賽。

  香港在口號上以亞洲國際都會為目標,但實際政策思維卻背道而馳。較早前,民政?响?局局長何志平提出舉辦珠三角足球聯賽,最近有建議香港組隊參加甲A聯賽,都只是將香港看為一個中國城市,甚至只是珠三角一個城市。香港體育產業的正確定位應是國際化都會。

 

全球化令運動無遠弗屆

 

   歐洲頂級球會大多擁有二十多位國腳級球星,因為他們除了應付國內聯賽之外,最重要的是爭逐歐洲冠軍球會盃,即歐聯。歐洲頂級球會最主要收益已經轉至歐 聯,跨國家的聯賽有極大的經濟收益,而一個地區只能有一個這樣的聯賽。以往足球運動門券收益始終有限,但全球化的趨勢令足球運動無遠弗屆,天文數字的轉播 權、商業贊助、球衣及其他紀念品銷售成為足球產業新動力。而全球化的趨勢正由歐洲擴散開去,皇馬今年開拓亞洲市場,曼聯就轉戰美國。

   不做最大,便無立足之地。因此,香港應該採取主動,要爭取成為亞洲頂級球賽的中心點。香港新聯賽可稱為「都會聯賽」,都會聯賽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有八 至十隊球隊,經單循環淘汰一半;第二階段是決賽周,由四至五隊競逐,賽期安排在暑假。球賽檔期這樣設計是因為遷就歐洲聯賽歇暑,讓歐美頂級球星加入決賽周 爭冠軍。發展成熟後,更可以加多一個階段,十多隊球隊先分組打循環賽,汰弱留強。

  每一階段聯賽都可以有新球員註冊,或加入借將,提高球隊實力及球賽可觀性。例如皇馬的西班牙國腳中鋒摩連迪斯,容貌俊俏,在球會屈居在魯爾及朗拿度之後,出場不多,因此在決賽周來港作賽絕對不會有過勞問題。

   對外國球星而言,香港地方集中,不用長途跋涉,坐飛機乘火車參加比賽,再加上香港的都會生活,絕對比中國甲A及J-League有更大吸引力。部分球隊 更可收購接近退休的球星,想像施丹在皇馬退休後,在贊助商支持下來港比賽的吸引力。在自由行措施之下,內地富裕階級隨時可以來港入場欣賞球賽,賣得滿堂紅 絕對不是妄想。而內地地區性球會,舉例上海球隊在香港競逐,有關的球賽轉播到上海當然有極大叫座力及商業推廣價值。

 

培養琢磨「二隊」球員

 

  都會聯賽的十多球隊有三個來源︰第一,內地甲A聯盟球隊;第二是商業球隊(如以往的精工及寶路華);第三是歐美勁旅的二隊。

   事實上,這三個球隊來源已經出現苗頭。去季英國超聯季軍紐卡素最近公布,計劃與中國大連實德球隊在香港合組一間新球會,參加下季香港聯賽,之後參加中國 甲級聯賽(即中國甲A對下一個級別賽事)。又例如曼聯和世界各地球會(包括葡萄牙士砰亭、比利時安特衛普、南非、美國、澳洲球會)組成合作夥伴,曼聯會把 尚待琢磨的青年球員(如奧舒亞)外借到這些球會,而當地特別突出的球員亦會成為曼聯新一代球星的來源,取代碧咸而表現一鳴驚人的C郎拿度正是一個好例子。 曼聯和香港或內地球隊聯盟,打入內地市場是理所當然的趨勢。

 

羅致有潛質的新力軍

 

  皇馬亦宣布在內地開辦足球學校,優秀的學員甚至有機會到西班牙聯賽出賽。他們絕對可以組成一隊中國皇馬隊,在第一、二階段引入預備組、青年軍以至傷癒不久的球星,在決賽周加入一線尾、二線頭的球星如摩連迪斯、麥馬拿文等。

   香港都會聯賽必須放寬外援註冊,容讓球隊大部分由外地及內地球員組成。香港足球代表隊應該體現香港的國際特色。香港身份證的持有人可以有不同國籍,而香 港歡迎不同國籍的人來港發展。因此,有魄力的班主應該到非洲及南美羅致有潛質的年輕球員,一方面增加球隊實力,另一方面他們在七年後便可以成為香港足球代 表,為香港挑戰亞洲列強。

  香港絕對有條件發展國際化體育產業,成為活力充沛的體育運動「盛事之都」,香港不能再怠慢,失去龐大商機。


研究內地投資移民 枉費心機 - 明報



香港是一個有趣的城市,新聞像是潮流資訊,氣氛壞時,報章頭條全是觸目驚心的標題,氣氛好時,正面消息卻被人云亦云地吹噓。

不少人建議政府放寬投資移民政策,讓內地人也可申請,並要求把投資額降低至 200萬元,而港府亦構思調整輸入內地人才計劃,讓有資金但無專業才能的內地投資者來港開設公司,只要從內地或海外輸入專業人才,內地投資者便可以獲得香 港居留權。不過,有關構思不可能成功,枉費心機,更是不懂大體之舉。

造成內地資金流失

第一,投資移民政策涉及外匯管制問題,有關政策容易造成資金流失,而內地金融制度還未發展成熟,大規模「走資」將進一步加劇人民幣幣值及兌換的問題。

第二,中央難以容許內地人有錢便可以移民去香港,鄧小平制訂的國策是「讓部分人先富起來」,背後的政治含意是「先富的人建設中國,令其他人也可以富起來」。香港的投資移民政策卻「讓先富的人離開內地,毋須在內地建設」。

第三,內地部分省市陸續放寬訪港澳商務簽證的申請限制,個體戶只要納稅達5 萬元人民幣,即可獲發1 至2 年期無限次往返港澳的商務簽證,其他個體戶亦可獲發3 個月的簽證。每年納稅5 萬元人民幣,便可以擁有幾乎等同香港身分證的來港便利,為何要投資幾百萬元做投資移民?投資移民所帶來的居留權好處究竟有什麼實際用途?換取醫療及綜援的 福利?有能力的內地人大多有「辦法」弄得單程證來港,投資移民的目標對象究竟是什麼人?

香港是一個有趣的城市,新聞像是潮流資訊,氣氛壞時,報章頭條全是觸目驚心的標題,氣氛好時,正面消息卻被人云亦云地吹噓。

自由行政策落實後,豪客新聞一宗接一宗,個別內地人買樓的新聞變成樓市止跌回升的力量。一家地產代理行透過電話訪問近 200位廣東省客戶,其中 10 多人表示「有興趣」在港置業,於是傳媒報道便變成全省有8 % 居民可能來港置業!無能力也可以有興趣? 200個客戶的調查規模及對象可以推論至全省一般民眾?

拿商務簽證為何要移民?

大量自由行遊客會來港買樓?持有人民幣很可能升值,而持有港幣資產卻承受貶值風險,一來一回,單在幣值損失,動輒三四成,絕對不是明智投資者所為!因此,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地產發展商及代理商描繪的旺市景象,令人有「自由行令內地客入市,樓市有支持以至見底回升」的憧憬,吸引的還是本地人。

內地豪客傳媒炒作

事實是,自由行是放寬商務簽證來港的政策延續。以往,以商務簽證來港的內地客攜帶巨款來港消費,但在外匯管制的國策之下,只會暗中而行,不會那麼張揚。自由行遊客應該是消費力稍次的一群,傳媒將市道興旺的「新聞」大炒作,有點自欺欺人的味道。

但無論如何,雙程證、商務簽證及自由行令內地人來港非常便利,甚至可能太便利,投資移民對內地人根本沒有太大吸引力。

正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 月底訪港時提出:「香港是中國的香港,香港是香港人的香港,香港也是面向世界的香港。」香港的未來必須要有面向世界的定位。將香港建設為真正亞洲的國際都 會,投資移民政策自然會吸引到東南亞以至其他亞洲國家的投資者來港,方便進軍內地市場。

莫將經濟數據指鹿為馬 - 信報


  政府統計處發表六至八月的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百分之八點六,比五至七月下降零點一個百分點,政府官員馬上指失業率見頂。但實情是,比較兩段 時間,失業人數只減少二百人。更嚴重的是,根據筆者推算的單月失業率,不論是經季節性調整及未經季節性調整的數據都顯示,八月份失業率再次回升。未經季節 性調整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九點○九,接近五月經濟最惡劣時的百分之九點一一【見附表】。未經季節性調整的單月失業率是最貼近實情,但亦最受短期波動影響。 在市況旺盛的背後,是否有更深層的職位流失暗流呢?

 

平減物價指數惡化

 

  政府在八月 底公布《半年經濟報告》,顯示沙士在第二季肆虐香港期間,本地生產總值下跌幅度比預期小,只「實質」下跌百分之零點五。另一方面,因為「內地與香港更緊密 經貿合作關係安排」落實,以及多個內地城市居民可以自由行來港,因此相信香港經濟已見復甦,全年生產總值「實質」增長率調升至百分之二,較五月時公布的百 分之一點五上調半個百分點。政府描繪的景象是本港經濟復甦了。

  但事實是否如此?為何政府不強調生產總值的「名義」數據呢?在這個報 告中,最重要的訊息是:香港面對的通縮問題已病入膏肓。量度不同界別價格變動的全年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下跌幅度由五月時的預測百分之三點五,進 一步增加至百分之四。那就是說,政府估計全年GDP「實質」上升百分之二,而GDP「平減物價指數」則下跌百分之四。假設一個經濟體系去年生產了一百萬個 單位,每個平均一百元,現金總產值(經濟學上稱為「名義」總產值)為一億元。而今年「實質」上升百分之二,即是生產了一百零二萬,但每個平均價格下跌百分 之四,每個價格只得九十六元,現金總產值只有九千七百九十二萬元。即是說,以現金計,總產值下跌百分之二以上。這就是香港經濟的現況。在國際競爭力層面來 看,香港經濟體系的產值是在下跌中。香港企業也沒有在現金上有更大的經濟產值,稅收又怎會有所增加呢?如果計算五月時的預測,GDP「實質」上升百分之一 點五,「平減物價指數」下跌百分之三點五,現金總產值估計有九千七百九五萬元。最新的估計不單沒有改善,更略略惡化。

 

外資「身份」成疑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九月初發表《二○○三年世界投資報告》,政府官員隨即召開記者會,闡釋報告內容。透過記者會,政府向公眾宣揚香港 在九九年至○一年「外來直接投資」表現指數(Inward FDI Performance Index)排名世界第三,將香港描繪成吸引外資僅次中國的亞洲投資樂土。

  香港在二○○二年有一百三十七億美元FDI,是直接投資 在香港本土的經濟體系內嗎?當然是「否」。UNCTAD兩年前的《二○○一年世界投資報告》題為「以香港為首的亞洲外國直接投資熱」。報告指出,二○○○ 年全球FDI創新高,主要是由於對香港的FDI出現前所未有的激增,接受了六百四十億美元的外來投資,超過中國而成為亞洲最大的FDI接受地。

  香港為何成為全球FDI的「亮點」呢?報告解釋,中國移動通信(香港)有限公司在二○○○年十一月以三百三十億美元收購內地的七家移動網絡,記入香港的對外直接投資。可見,內地企業在港集資,可以以跨境併購活動形式出現,列為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

   報告也指出,準備在中國內地投資的跨國企業,向自己開設在香港的子公司「調集資金」,例如以長期貸款的形式將資金撥入子公司,等待中國的商機。報告亦指 出資金來源根本難以判別。流入中國的所謂「外資」可能是中資,只是偷偷地走到海外,「打個轉」後,便成為「外資」進入中國。而香港資金投入內地前,往往又 先到稅務天堂「打個轉」,成為「避稅港」資金到中國的FDI。

  根據香港投資推廣署資料,二○○一年在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 是中國,總共有九千五百八十一億港元。而第二及第三位是英屬維爾京群島及百慕達,分別有九千四百三十六億元及三千一百五十七億元。可見,這些外來投資來源 可能是外資,也可能是中國資金,亦可能是香港本地資金。報告認為,這種現象稱之為「過境外國直接投資」更為合適。

  香港大眾需要的不是虛假的鼓舞,自欺欺人,而是深刻的反躬自省,腳踏實地找出香港經濟真正的強項及弱點,不斷求進。


CEPA及自由行推高香港失業率? - 信報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六份附件九月二十九日正式簽署,標誌了香港和內地經濟融合及發展一個里程碑。無疑,CEPA對香港經濟長遠發展有關鍵性作用,不過,對香港當前的經濟問題有點遠水救不了近火的慨嘆。

  香港目前面對極嚴重的失業問題。筆者前陣子在《信報》已經提出,八月份單月失業率再次回升,未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更高逾百分之九【表】。

   有人說是因為中五畢業生在八月放榜後正式投入勞動市場,令八月失業率回升。不過,這解釋是錯誤的。首先讓我們明白什麽是「季節性因素」,最簡單的解釋就 是,當大量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或者在農曆新年時出現的短暫工作崗位,會令就業市場出現「季節性」的上升或下跌,令數據有很大波動。因此需要使用「季節 性」調整方法,將這些影響剔除。於是,官方著意公布的失業數據是沒有畢業生效應的。事實上,去年的數據也顯示八月畢業生求職,令季節性因素高達百分之零點 四五,當時未經及經過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分別為百分之七點六五及百分之七點二。

 

港府努力「製造」職位

 

   然而,九月失業率應該有改善,因為政府採用的銀彈政策應該開始見效。政府在二○○一年開始推出「調控失業率」措施,展翅、毅進及副學士計劃將青年人從搵 工行列中拉出來,轉而繼續求學。十九至二十四歲年青人的就學比率,由十年前的一成半,升至近三成。另外又出「口術」,又撥出公帑,「製造」工作崗位。例如 一公司一職位及青少年見習就業計劃(簡稱「青見」)。政府為減輕沙士危機對勞動市場的影響,為青少年開創七項短期就業培訓計劃,總共有三萬二千個短期培訓 名額及職位,涵蓋旅遊、康體、文化、藝術、自然觀賞、社區建設等多個範疇。為了減低失業數字,政府無所不用其極,巧立名目,推出包括「旅遊發展助理計 劃」、「積極人生計劃」、「青年大使計劃」等,琳瑯滿目。學歷要求只為中五程度,月薪四千元,為期半年。另外,年青人更可以搵到工後,所任職的公司才申請 「青見」,同樣可以收取政府的資助。

  結果是,求學及求職的青年人不但不再「雙失」,更出現「事浮於人」的有趣現象。有前線青年工作 者向筆者說,現在很難找到青少年參加展翅計劃,年青人甚至有點皇帝女不憂嫁的味道。但青少年參加完這些計劃之後,就業市場可以再容納他們嗎?三十萬失業人 口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如何解決呢?

  自由行在八月已經帶旺香港市面,但為什剔除畢業生因素的失業率數據比七月時還高呢?我們應否探究在市況旺盛的背後,是否有更深層的職位流失暗流呢?自由行會否加劇失業問題呢?

  不同的專業團體以及國際證券行估計CEPA能帶來數千個就業職位,最樂觀的香港工業總會估計有二至三萬個,不過要分三年才能達到。這個力量和內地人來港便利化的力量比較,看來是微不足道。

 

短期工人供應大增

 

   在九月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再加上先行的東莞、江門、佛山及中山,九個城市的居民,可以「自由行」來港旅遊。自由行簽註有效期三個月,分一 次和兩次往返,每次在港澳地區最多停留七天,或許不足夠來港工作,但面試卻十分足夠。再加上在九月開始,內地所有個體戶,以及在香港註冊的內地企業員工, 都可申請商務簽證,每次簽註有效期三個月、半年或一年等。港人為內地人弄一個商務簽證毫不困難,大量內地居民經常在香港與內地間游走,可以預期內地各行各 業的人以短工、短約形式侵入香港勞動市場,難以堵截。單是東南亞外傭就面對內地家庭傭工的嚴重威脅,入境處對內地家傭,特別是有親戚關係的家傭,怎樣執 法?

 

服務行業北上洪流

 

  CEPA及自由行加快內地和香港的融合,直至兩地的工資水 平拉至極接近才會停止。不僅如此,在CEPA之下,內地同意開放十八個服務行業,香港強大的服務業將可享有先行者的優勢,內地將吸引香港服務業北上。於 是,香港人才及資金勢將掀起流入內地新一波,香港服務業企業投資重點北移,會否放棄在本地的投資,全力北闖?

  香港地產建設商會主席 何鴻燊最近向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要求繼續停止「勾地」,如果港府接納這建議,與地產發展有關的眾多行業繼續受壓,特別是建造業失業率將無法獲得改善。建 造業失業率是所有不同行業中最高的,在三至五月,這行業失業人數有六萬五千萬,失業率高近二成。四面受敵,香港結構性失業死結如何能解呢?


沙士調查報告暗地狠批 - 信報


  沙士「獨立」調查報告發表後,劣評如潮,更有殉職家屬據報企圖以死討回公道。綜觀報告,大部分備受爭議的議題,委員會都予以「合理」的評價,最 典型的說法便如第4.7段所說:「就當時所得的資料而言,香港有關當局的處理手法合理。」報告表面上支持港府「合理」的做法,對疫情處理得宜(第4.2 段),但這個「良好」評語是有條件的。

  很多良好的評語是在香港醫療衞生當局的局限之下成立的。在這個局限之下,「沒有人因疏忽職守,未盡全力或行政失當而應受到譴責」(第4.2段)沒有人作了「一時」的錯誤決定,而是十多年不停的錯誤及忽視累積出來。

 

體制缺失長期被忽視

 

  這個局限就是:「疫症初期,體制上有明顯的缺失」(第4.2段)這個局限是誰造成的?「三尺冰封」不是「一日之寒」造成,而是整個公共醫療管理當局以至整個政府領導階層長期忽視,令當局出現「系統性無能」。

   例如在17.5段,「擬訂應變計劃是處理大部分醫護服務和公共衞生緊急事故的基本工作;處理傳染病爆發也是如此。……應變計劃應定期作出測試,並把預防 傳染病視為當然部分。」委員會又說:「醫院和公共醫療系統的應變能力不足,顯然是應付疫症的主要問題。」(第17.8段)不過,在4.14段,委員會點出 理所當然的應變計劃事實上是一直不存在:「(威爾斯)醫院沒有預先制定疫症控制計劃,加上威爾斯親王醫院就疫症控制作出重要決定時缺乏衞生署人員的參與, 均無助處理疫情。」

 

醫療泡沫爆破的表象

 

  沙士大爆發不是一時疏忽,而是長期疏忽或 是視野偏狹所造成。這當然不是「失職」,而是職位與能力、視野不相稱。沙士成功「偷襲珍珠港」(醫管局行政總裁何兆煒的比喻)只因當局疏於防範。第 11.4及13.4段分別說:「與公營醫院體制比較,公共衞生服務所獲得的撥款相形見絀,不成比例」;「目前,醫護培訓的重點幾乎完全集中在臨床工作」。 第6.4段亦指出「這次疫症顯示醫管局轄下醫院與衞生署分局辦事處之間在整體工作關係方面存在普遍的弱點。」這不是個別的問題,而是一個「普遍」的問題。 而在第8.4段,委員會亦指出當局將醫療架構不斷擴張,造成醫療及衞生部門關係的嚴重扭曲,只顧治療,不重預防:「現時的問題有些是源於公共衞生人員在臨 床醫護人員之間缺乏地位。」沙士爆發其實是醫療泡沫爆破的表象。

  整體體制上有多大缺失呢?4.36段寫道:「流行病學只集中個別個 案,而非所有受威脅的淘大花園居民。在人手及實行流行病學的專門知識不足……現行制度無力全盤了解淘大花園連串事故的重要性……流行病學的分析結果未能完 全確定綜合症的實質損害,更遑論採取全面的補救措施。」第4.40段,私家醫生及私家醫院提出願意協助照顧非沙士病人,但「政府似乎並字充分運用這方面的 額外資源」,而「政府似乎未能適時向社區醫生、藥劑師和傳統中醫發放有關綜合症的資料及指引,阻礙了各方在預防疫症方面的協調工作。」4.42段總結: 「體制問題造成了多方面缺陷的明證」。這些問題聚結一起更形成惡性回饋系統,最後,所有人都盡力,結果仍然令沙士問題一發不可收拾。這些長期而跨界別的問 題,是誰人的責任?

 

「短暫合理」的決定

 

  再者,醫療當局很多「合理」的做法及決定 只有「短暫時效」,最明顯的是第4.38段。委員會指出,在三月二十六日當局指定瑪嘉烈醫院為處理綜合症的醫院的決定,在「當時」而言是合理的。如果不看 跟著的一句,大眾將不能得知委員會的「深意」,他們說:「但在淘大花園的疫症規模明朗化時應作檢討及重新考慮這項安排。」

  而事實 是,淘大花園疫症規模如燎原之火,二十六日,衞生署證實淘大花園E座有五個家庭七人受感染;二十八日,淘大花園的感染人數增加到六十三人;三十一日,感染 人數激增至二百一十三人,而淘大花園E座亦在這天被隔離了。可見,委員會「批出」的「合理評語」「有效期」不足三天。「當時合理」原來是只指「此一時」。 「彼一時」的評價是什呢?「院內處理大量病情極為嚴重的綜合症患者,大大增加了醫護人員受到傳染的風險。」很明顯,委員會認為當有大規模爆發時,決定將 瑪嘉烈醫院定為處理綜合症的醫院是「錯誤」的,而且醫護人員的傳染風險被「大大」提高,這是不是「狠批」?由於種種原因,委員會只在第12.3段輕描淡寫 地寫出那份忽視:「這場疫症顯示醫院感染控制往往受到忽視,水平因而未如理想。」

  委員會沒有處理醫院交叉感染的問題,委員會只在 4.17段說:「委員會認為於二○○三年三月十三日晚上把A8病房轉為集中護理病房接收懷疑感染非典型肺炎的病人,是合理的安排。」根據上面的論據,委員 會是否刻意留下引子,引導我們看那個決定的「合理」生效期?可能只是三月十三日那一晚?那晚之後出現的任何情況,由於環境因素已經不同,對沙士的認識也有 改變,因此究竟是否繼續合理,大家自行再找答案吧。這才是真正的「獨立」調查,而無論我們有什推論,他們不負任何責任。